(原标题:优步(UBER.US)FY25Q3电话会:刻意放缓利润率增长 自动驾驶业务长时间不会盈利)
智通财经APP获悉,日前,优步(UBER.US)召开FY25Q3的财报电话会。优步提到,公司为能够实现大规模盈利增长感到自豪,出行和外卖业务都在加速增长。公司非常刻意地放缓了利润率扩张的步伐,现在要求投资者以总利润的美元增长来衡量公司,公司承诺在未来可见的年份里实现年度利润增长。
关于自动驾驶业务,优步称该业务目前并不盈利,公司在出行业务上采用的是"杠铃策略":一端是 UberX 这样的基础业务,另一端是像 Uber for Business、Black 和 Reserve 这样拥有溢价利润的高端产品。公司利用这些高端产品产生的利润来投资于新的增长领域(例如之前的出租车、两轮/三轮车业务)。自动驾驶在构建供给基础时会亏损,预计未来几年内都不会盈利。但随着业务量增长,可以提高其利润率。公司可以通过"杠铃策略"来平衡出行业务的整体利润率,用高端产品的利润来喂养像 AV 这样的投资性产品。
优步表示,对与 NVIDIA 的合作感到非常兴奋。NVIDIA 正在通过其"Hyperion"创建一个 L4 级自动驾驶的参考架构,将提供给任何 OEM 厂商。公司的战略愿景是,未来 10 年内,每辆售出的新车不仅能支持个人使用的 L3 级,还能支持在像优步这样的共享出行平台上运营的 L4 级。这对公司的生态系统非常有利,因为平台上的 L4 车辆已被证明能实现更高的日均单车收入。优步与 Stellantis 也建立了合作,初期部署 5000 辆由 NVIDIA 技术驱动的汽车,并期望未来大规模扩展。NVIDIA 不仅提供硬件平台,也在投资构建 L4 软件栈。
Q&A
Q:能否谈谈在 20% 同时使用出行和外卖服务的市场中,提升渗透率的路径?以及能否详细说明最近与 NVIDIA 的合作?
你们双方都投资了几家科技提供商,还提到要部署 10 万辆汽车。能否谈谈时间表,以及在这种场景下车队将由谁拥有?
A:在我们同时运营出行和外卖业务的每个国家,只有 20% 的用户同时使用这两项服务。例如,30% 的出行用户从未尝试过 Uber Eats,75% 从未尝试过零售生鲜。渗透率较高的市场通常是两项业务本身渗透率就很强的地区,如澳大利亚。
我们现在正在实施具体计划来推动跨平台行为,例如在 App 中添加便捷切换标签、基于场景(如 “骑行用餐”)创建个性化体验进行交叉销售,以及利用会员体系。跨平台用户的平均消费是单一业务用户的 3 倍,这是我们独特且巨大的优势,目前我们在这方面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我们对与 NVIDIA 的合作感到非常兴奋。NVIDIA 正在通过其"Hyperion"创建一个 L4 级自动驾驶的参考架构,将提供给任何 OEM 厂商。我们的战略愿景是,未来 10 年内,每辆售出的新车不仅能支持个人使用的 L3 级,还能支持在像我们这样的共享出行平台上运营的 L4 级。这对我们的生态系统非常有利,因为平台上的 L4 车辆已被证明能实现更高的日均单车收入。
我们与 Stellantis 也建立了合作,初期部署 5000 辆由 NVIDIA 技术驱动的汽车,并期望未来大规模扩展。NVIDIA 不仅提供硬件平台,也在投资构建 L4 软件栈。
早期我们可以利用资产负债表介入,以确立这些车队的经济模型。但最终,我们认为这些资产会被金融化,就像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拥有酒店一样,可能会出现由私募或公开市场基金持有的收益型载体来拥有这些车队。
Q:在外卖业务方面,随着你们持续拓宽提供给用户的商品品类,能否谈谈这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了 Uber Eats 的新用户增长,或在多大程度上驱动了整个平台上使用频率的增加?
另外,在自动驾驶方面,基于之前的问题,在你们已经部署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地区,关于更多道路供应的影响,你们学到了什么?它是如何刺激需求或影响定价的?
A:我们对配送业务的加速增长感到非常振奋。第三季度是其四年来最快的增长,加速了四个百分点。这一增长遍及多个市场,源于我们在多个领域改进产品的投资。特别是在生鲜杂货和零售方面,我们很高兴看到它正将用户引入在线食品配送领域。该业务现在已达到 120 亿美元的运行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我们的在线食品配送业务,并且其可变贡献已转为正数,能够自负盈亏地实现高增长,并与外卖业务形成很好的互补。同时,这也是我们跨平台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帮助用户在我们的三条业务线(出行、外卖、零售)之间流动。
关于自动驾驶目前还非常早期。我们最大规模的运营是与 Waymo 在奥斯汀和亚特兰大合作的。我们观察到,这些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其他市场。例如,在凤凰城和亚特兰大,其增长率是美国其他地区的两倍多,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也使得这些市场的司机每小时收入非常健康。
例如,在部署了最多自动驾驶汽车的奥斯汀,司机每小时收入实际上超过了美国其他地区。这些市场的增长是相关性还是因果关系,目前判断还为时过早,但市场确实看起来很健康。我们与 Waymo 的合作在运营方面非常出色,Waymo 车辆的利用率仍然非常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整体健康的市场,这在我们向自动驾驶与人类司机混合网络过渡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Q:希望您能谈谈本季度的利润率传导情况,以及是否进行了额外投资?
其次,关于未来 12-18 个月为规模化自动驾驶(AV)业务所需进行的投资,这会影响出行业务的利润率吗?
A:第三季度调整后 EBITDA 同比增长 33%,利润率达到总预订额(GB)的 4.5%,同比提升约 40 个基点,创历史新高。第四季度前景与此一致。我们正精准追踪在 2024 年 2 月给出的三年框架目标:总预订额中高 teens 增长,EBITDA 复合年增长率在高 30% 到 40% 区间。
我们为能够实现大规模盈利增长感到自豪,出行和外卖业务都在加速增长。我们非常刻意地放缓了利润率扩张的步伐,现在要求投资者以总利润的美元增长来衡量我们,我们承诺在未来可见的年份里实现年度利润增长。但我们会在两条产品线之间以及按季度进行平衡以进行投资,因为我们有众多令人兴奋的投资机会,例如跨平台、 affordability 与低成本产品、生鲜杂货与零售等。
关于自动驾驶(AV)投资:自动驾驶业务目前并不盈利。我们推出的任何新产品最初都会处于亏损状态,其模式是相同的:引入新产品 -> 投资构建供给 -> 建立生态系统流动性 -> 需求随之增长并改善支付意愿。
我们在出行业务上采用的是"杠铃策略":一端是 UberX 这样的基础业务,另一端是像 Uber for Business、Black 和 Reserve 这样拥有溢价利润的高端产品。我们利用这些高端产品产生的利润来投资于新的增长领域(例如之前的出租车、两轮/三轮车业务)。
自动驾驶也是如此,在构建供给基础时会亏损,预计未来几年内都不会盈利。但随着业务量增长,我们可以提高其利润率。我们可以通过"杠铃策略"来平衡出行业务的整体利润率,用高端产品的利润来喂养像 AV 这样的投资性产品。
此外,我们也会利用资产负债表投资于 AV 生态系统、建立全球车队网络以维护车辆,并与 NVIDIA 合作投资于 AV 数据收集,收集网约车特定数据提供给合作伙伴。这是我们多次成功实践过的模式,我们期望在 AV 业务上再次执行这一策略。
Q:关于投资主题,在信中你们提到了为获取忠诚度而进行的一些短期投资。能否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 Uber One 带来的忠诚度收益?
另外,关于美国出行量的加速增长,请谈谈保险费率的影响,以及来自新用户(如老年人和青少年)的益处。
A:我们对Uber One 的进展非常满意。会员数量达 3600 万,并持续健康增长。该会员计划贡献了我们外卖业务总预订额约三分之二,并在出行业务中的渗透率也在持续提升。其提供的福利是行业最佳的。对我们而言,好消息是尽管会员数量增长非常快,且会员群的留存率实际上还在持续改善,尤其是当我们将更多用户从月费制转向年费制时。
同时,我们继续在地域上扩张该计划,现已覆盖 42 个国家(一年前是 28 个)。在会员加入的初始几个月,对利润是负贡献,因为提供的折扣超过了其使用量的增量或我们保留他们的价值。但当会员成熟(6 个月以上)后,会变得盈利。
关于保险策略,2025 年对我们来说是取得良好进展的一年。我们的保险策略包含三个要素,今年均有所贡献:
立法方面,我们在多个州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在加州,成功将适用于我们的未投保/保险不足驾驶人险的赔付限额从 100 万美元大幅降低至个人 6 万美元、单次事故 30 万美元,这对我们非常有益。
技术方面,我们推出了"驾驶洞察仪表板",为司机提供驾驶行为反馈(如急加速、急刹车、急转弯)。通过这种反馈,我们看到司机自发地改善了驾驶行为,高分值司机群体的行驶里程占比增加了。此外,我们还在部分城市推出了"优势模式",对提升驾驶得分的司机给予奖励。
商业方面,通过专业的团队进行谈判,保持合作伙伴关系的稳定,并在风险承担和利润分享上施加影响以控制成本。这些努力的结果是,我们预计将节省数亿美元的费用,并计划在明年通过降低全美范围内的客单价,将这些节省传递给客户。
Q:关于新的多元化零工计划,你们在探索哪些新工作领域?这对司机留存和公司盈利有何影响?
A:我们正将 Uber 定位为一个 “工作平台”,而不仅仅是物流平台。通过 Uber AI 解决方案,我们正在为全球的收入者提供 AI 相关的工作机会,例如训练 AI 模型、标注音视频数据、以及评判 AI 回答等。这类工作支持多语言,部分高门槛岗位(如需要物理学博士)报酬更高。这既为现有和新的收入者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机会,也能增强他们对平台的粘性和留存率。目前 Uber AI 解决方案已获得大量客户,虽然业务尚处于早期阶段,但我们认为其潜力巨大,未来有望成为另一条盈利的业务线。
Q:首先,能否谈谈与 Toast 合作提供了哪些关键能力?它如何融入你们利用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增长和盈利的更广泛框架?
能否谈谈调整部分非 GAAP 指标的理由?特别是从调整后 EBITDA 转向调整后运营利润,这是否反映了你们在自动驾驶领域资本投资的增加?
A:关于与 Toast 的合作,我们对此非常满意。Toast 是行业领先的 POS 系统提供商,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次合作的关键在于,使用 Toast 系统的餐厅将能自动开通 Uber Eats 服务。集成将是天衣无缝的,菜单和图片上传都会自动完成。这能极大简化餐厅在 Eats 上的设置和运营流程,为我们的餐厅生态合作伙伴节省大量时间。
这将为餐厅带来更强的控制力、更高的灵活性,并支持它们立即上线。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我们在美国以外更成熟的市场网络,帮助 Toast 拓展国际业务。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它为我们扩大了商家生态,也帮助 Toast 实现了国际增长。
关于非 GAAP 指标的调整,其理由反映了随着公司规模、体量和成熟度的增长,我们希望为投资者提供能与其投资选择进行更好比较的指标。这也反映了我们管理团队认识到,折旧、软件摊销、股权激励等是运营企业的真实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我们通过股份回购将现金返还给股东、从而减少股数所带来的收益。
这本质上是所有公司随着规模扩大和在投资者组合中占比提升都会经历的历程。
此外,作为 CFO,我个人倾向于让各业务线负责人对调整后运营利润负责,因为他们在人才和办公地点等决策会影响股权补偿、折旧等真实成本。将这纳入他们的考量,有助于他们在驱动收入增长的同时,也谨记我们对持续提升盈利能力的承诺。这只是公司发展到当前阶段的恰当演进。
Q:首先,强劲的出行业绩主要源于保险压力缓解,还是其他网络改进?其次,关于自动驾驶,你们能贡献的现实世界数据的规模和质量如何?
A:关于出行业绩的增长,这主要由出行次数引领,是最健康的增长方式。我们的月活跃出行用户数创下近 1.5 亿的历史新高,使用频率也强劲增长。这得益于我们的 “杠铃策略”:核心的 UberX 业务约占出行量的三分之二,而我们在低成本产品(如 Moto、等待并节省、拼车)上的创新帮助我们吸引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同时,对高端产品(如 Comfort、Black 及即将推出的 Elite)的投资则平衡了整体盈利能力。国际市场(拉美、亚太)的增长和欧洲夏季旅行也助推了第三季度的表现。我们认为这不是一次性现象,并对 2026 年及未来的持续增长充满信心。
关于自动驾驶数据,我们正在利用现有的网约车网络收集真实的道路数据,特别是在上下客热点区域(如体育场、机场)。与 NVIDIA 的合作将帮助我们扩展这项行动,例如通过构建更强大的传感器套件来获取更高质量的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数据。我们不受规模限制,可以将传感器部署在合作车队或独立司机车辆上。结合 NVIDIA 的 Hyperion 硬件平台、我们的多重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强大的模拟能力,我们相信这能最快地将自动驾驶技术推向市场,并在 Uber 平台上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