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全球市场 - 正文

Shopify(SHOP.US)Q3电话会:本季度商家在Campaigns上的预算承诺同比增长9倍

来源:智通财经 2025-11-06 06:54:1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Shopify(SHOP.US)Q3电话会:本季度商家在Campaigns上的预算承诺同比增长9倍)

智通财经APP获悉,近日,Shopify(SHOP.US)召开了FY25Q3财报电话会。公司表示,两年前公司推出了AI助手idekick,而本季度就有75万家店铺首次使用它,10月单月对话量达800万次。

自今年1月以来,由AI驱动的店铺流量约增长7倍,归因于AI搜索的订单约增长11倍。公司的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前消费者调研显示,约64%的购物者在购买过程中可能会使用AI。

公司高层指,“客户获取”仍是商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公司的策略是“将广告业务获得的收益,重新投入到业务增长中”—— 确保广告库存规模和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目前来看,本季度,商家在Campaigns上的预算承诺同比增长9倍;若对比2024年第三季度与2025年第三季度,商家对Campaigns的采纳率同比增长4倍。

分部与产品层面,商家解决方案收入增长38%,其中GMV强劲增长贡献了绝大部分增幅。Shopify支付渗透率提升幅度相对较小,本季度达到65%。

ShopPay的表现方面,第三季度ShopPay处理的GMV近290亿美元,同比增长67%。

谈及关税影响时,公司表示,“消费者信心”的核心衡量标准是“结账环节的转化”——而数据显示,Shopify平台上的消费者仍在持续购买、持续复购,各渠道和品类的需求均保持韧性。

Q&A 问答

Q: 你们与 OpenAI 的集成已经启动。请分享这些交易的初步观察、相较其他渠道的增量贡献节奏,以及预计未来通过 AI 平台起量的方式。

A: 自今年 1 月以来,由 AI 驱动的店铺流量约增长 7 倍,归因于 AI 搜索的订单约增长 11 倍。我们做的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前消费者调研显示,约 64% 的购物者在购买过程中可能会使用 AI。我们正铺设 “代理式电商” 所需的基础设施,并已与该领域的领先者合作,确保 Shopify 商家更好地准备并率先受益;我们的商业模式与商家成功高度一致,商家卖得越多,我们通过 GMV 与 Payments 等分享增量;与 OpenAI 在会话式电商上的合作只是商家触达客户的又一新 “表面”。

Q: 在 “即时结账” 场景下,市场上会有很多加速结账方案并列呈现。你们认为这些方案如何被优先展示?作为商家平台的你们,如何让 Shop Pay 在这种场景下占据优势?

A: 核心在于 Shopify 及这些合作关系的价值。无论是 OpenAI、微软还是 Perplexity,我们之所以能成为这些平台的优先合作伙伴,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智能代理产品需要接入 “优质品牌”,而优质品牌都在 Shopify 上。

至于 Shop Pay 的表现:第三季度 Shop Pay 处理的 GMV 近 290 亿美元,同比增长 67%,累计处理交易额已超过 2800 亿美元。作为 Shopify 平台上排名第一的加速结账工具,Shop Pay 正受到 “对心仪品牌有高辨识度的消费者” 的青睐 —— 而这些品牌恰好都在 Shopify 上。

Q: 关于市场投放/营销效率与增长的权衡;以及对明年投放与 MRR 趋势的看法?

A::本季度是 Standard 套餐 MRR 首次实现环比增长(过去几个季度一直持平),环比增幅达 4%。这一变化纯粹是 “试用政策调整” 的结果 —— 第三季度是我们首次能够看到 “试用政策的清晰环比对比”。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基本完成了 “从其他试用政策向 3 个月试用政策的过渡”,因此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的对比并不具备清晰性,而第三季度与第二季度的对比则完全可比。

Q: 能否谈谈随着你们在企业级市场扩张并取代部分现有供应商,我们该如何看待该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该领域的费率(Take Rate)应该如何看待?

A: 企业正在迁移到 Shopify。如 e.l.f. Cosmetics、Estée Lauder 等已加入,而 Michael Kors、David’s Bridal、Goop、Mejuri 等已全面上线。我们在欧洲等国际市场的 GTM 更完善,伙伴主导的交易也在增加;

至于企业用户的 take rate,我们正处于 “企业级客户漏斗转化” 的初期阶段。许多企业级客户最初可能只使用我们的支付业务,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逐步采纳销售点(POS)、分期付款(Installments)、跨境解决方案等更多产品。因此,尽管短期内费率可能面临一定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对我们的业务是积极信号 —— 企业级客户采纳的产品越多,长期价值就越高。我们对这一趋势感到乐观。

Q: 请谈谈不同地域的消费者状况以及关税变化后的影响。

A: 。对我们而言,“消费者信心” 的核心衡量标准是 “结账环节的转化”—— 而数据显示,Shopify 平台上的消费者仍在持续购买、持续复购,各渠道和品类的需求均保持韧性。当然,我只能基于 Shopify 平台的数据发表看法,但无论是从 GMV 还是其他指标来看,当前消费者的特点是 “更具选择性”—— 他们倾向于购买自己喜爱的品牌,而这些品牌恰好都在 Shopify 上。我们的第四季度指引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从地区来看,欧洲市场的增长势头尤为显著(我在发言中已提及),且预计将持续。但归根结底,若以 “结账转化” 作为消费者行为的衡量标准,本季度 920 亿美元的 GMV 已说明一切。

A: 与前两个季度相比,变化不大;自 4 月美国关税调整以来,我们观察到商家提价幅度略有回落。关于小额包裹免税额等因素,从我们的视角看整体相对稳定;商家基础保持强劲,适应迅速,我们也在跨境方面积极支持。

Q: 能否详细说明 Shopify 营销活动?商家如何参与这些活动?其经济模式如何运作?您预计该举措未来几年能带来多少收入机会?

A: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客户获取” 仍是商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 我们在这一领域已投入大量资源。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向解决这一问题:一是你提到的 Shopify Campaigns(营销活动工具),二是 “商品发现与营销赋能”(Shop 应用在此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商家提升流量、增加客户生命周期价值;Shopify Collective(商家联盟)也在这一领域发力)。

具体到 Shopify Campaigns,我们的核心目标是 “在高意向度平台上,运行 ‘商务原生’ 的效果广告”。我们的策略始终是 “将广告业务获得的收益,重新投入到业务增长中”—— 确保广告库存规模和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目前来看,成效非常显著:本季度,商家在 Campaigns 上的预算承诺同比增长 9 倍;若对比 2024 年第三季度与 2025 年第三季度,商家对 Campaigns 的采纳率同比增长 4 倍。

产品层面,我们也在持续优化:例如,我们推出了 “总销售额(Gross Sales)” 指标 —— 这是 Campaigns 中默认的 “高覆盖目标”;我们还刚刚发布了 “AI 驱动的排名优化” 功能,早期数据显示其能显著提升广告效果。

Q: 你们上季提到广告机会还会有更多;若商家广告支出大约为 GMV 的 20%,长期看你们希望获取哪一部分?此外,关于 ChatGPT,未来是否可能出现广告分成(如赞助/推广列表)?

A: 关于具体合作的经济条款,我不便透露。但可以明确的是,我们的盈利逻辑始终与 “商家成功” 绑定 —— 商家销售额越高,Shopify 的收入就越高(无论是通过 GMV 抽成,还是通过 Shopify 支付业务)。这一逻辑适用于所有新渠道,任何合作的额外经济条款,我们均不对外披露。

关于广告业务策略: “客户获取” 仍是商家最大的痛点之一,而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 —— 我们拥有海量数据和庞大规模,具备独特优势。我们的目标是 “在广告领域实现更大规模的增长”,具体方式是 “测试、衡量、再投资”,最终为商家带来更优的长期成果。

目前广告业务仍处于早期阶段。如果大家对广告业务感兴趣,建议关注我们下一次 Shopify 大会(Shopify Edition)—— 届时我们会专门介绍相关进展。此外,从我们当前的举措(如 Campaigns 工具、Shop 应用和 Collective 的商品发现与营销赋能)中,大家也能看到我们在广告领域的布局思路。

我们正季度复一季度地兑现承诺 —— 去年我们构建了智能代理工具,如今已与所有关键合作伙伴达成合作;两年前我们推出了 AI 助手 Sidekick(远早于行业热度),而本季度就有 75 万家店铺首次使用它,10 月单月对话量达 800 万次;近五年前我们为企业级客户搭建了入驻通道,如今雅诗兰黛、David's Bridal、奥尔多、迈克高仕等品牌都选择了我们。

我们并非在 “猜测商务的未来”,而是在 “亲手构建它”。在 Shopify,我最引以为傲的是,我们同时平衡了三个关键目标:一是积极投资以把握机遇,二是维持具备盈利能力的利润率以体现管控力,三是实现季度复一季度的可持续业绩。这是一种 “复合执行力”—— 目前很少有公司能在我们这样的规模下,同时实现这三点,而我们正在做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量数据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