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童嬉戏:最喜小儿“无赖”)
文博时空 作者 郑文灏 春日将至,庭院中笑语喧哗,孩童们皆着新衣,头戴花冠,笑声朗朗。几人舞狮,绣球翻飞;另有蹴鞠者,追逐嬉闹,笑声盈盈。傀儡戏台前,木偶栩栩如生,观者拍手叫好。亭台之上,少儿对弈抚琴,纸鸢随风翩跹,增几分诗意。生动的画卷呈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更呈现了这一份跨越千年的童趣。古代小朋友的聚会充满了怎样的欢乐?让我们跟随画面与文字,追寻千百年前的孩童之乐。
万物复苏的季节,孩子们欢聚一堂,用各自的喜好装点着春日的明媚。读书的苦闷、成长的烦恼,在与小伙伴们共同经历的时间流逝中,变得烟消云散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天性,每一次笑声,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心灵纯净而自然的流露。岁月静好,应当也是这般模样。
“春苑风和蔼戏场,狰狞头角总圭璋。问他粉本从何得,应在鲁论第五章。”这是乾隆在欣赏百子嬉春场景时题下的诗句,意思是春天的庭院中风和日丽,戏场中气氛也欢乐。那舞狮头上狰狞的角总是如同贵重的玉器般珍贵。若问这样的画稿从何而来,应该是来自于《论语》教化中所蕴含的君子之礼。在乾隆眼中,孩子们是朝气和活力的化身,拥有着无限的纯真与无尽的欢乐。聚会当中的各种游戏不仅仅是玩乐,更是一种社交与学习的方式,孩子们通过这些聚会,彼此建立友谊,学习礼仪与智慧,有欢愉,也有成长。
这场独属于孩子们的聚会通过苏汉臣的画流传千年,是宋代儿童嬉戏欢乐的直观呈现,更是过去孩童娱乐方式的缩影。
童趣满园
这场聚会中有众多孩子的参与,偌大的院子当中,有的小朋友在爬枣树,有的小朋友在舞狮,有的小朋友手拿蹴鞠,还有的耍着杂技,好不热闹。
庭院当中,有一群孩子围着一个体型巨大、红眼巨口的“怪兽”,最前面的孩子还拿着绳索,仿佛在指引着它;后面的两个孩子则将身子“装进”怪兽的身体里,做着各种动作,让怪兽看起来栩栩如生。孩子稚嫩的脸庞露在了狮子的嘴边,脸上满是开心和顽皮。这是古代非常流行的民俗活动,也一直流传至今,名为“舞狮”。
舞狮往往伴随着锣鼓喧天或是鞭炮齐鸣,舞狮者会在道具和声闹的配合中,模仿狮子的动作和神态。在古代,这是一项从小玩到大的活动,人们不光会成立民间舞狮团队,还把这项活动带给了小孩子们,不断传承下去。据记载,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 往往在节日当中被人们当作一种庆祝的方式。古人道:“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距象垂长鼻。”在古人眼中,舞狮是一种驱魔辟邪的仪式,更是人们表达欢乐、祝愿生活的途径。
就在舞狮队伍的旁边,一个小朋友右手微举一球状物,左脚向前,仿佛要将这个球踢向远方。在他旁边,一位红衣小伙伴兴奋地抬起头,举手为其加油助威。这项类似于足球的运动,古代叫蹴鞠。据史料记载,蹴鞠发明于战国时期,到了唐宋,蹴鞠已是一项十分火热的运动,社会各个阶层都参与到了这项运动当中来,自然也是孩子们平日玩乐的重要活动。
在庭院靠里的地方,一大群男孩围在一起,其中一个赤裸着上身,手捂着鼻子,在那里逗着同伴,另一个身穿绿衣的男孩则扛着一面大旗,仿佛在召唤着同伴前来一同玩乐,还有一位拿着一块红方巾,似乎在卖弄自己的才艺,却不小心弄巧成拙,将方巾丢了出去,旁边的孩子们则嬉笑打闹,共同围观着这滑稽的一幕。
这是古代孩子们从大人处学来的杂耍,也是平日和伙伴们一起时热衷的游戏。在宋代,杂技已经是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因为城市的扩张和发展,烟火气下的人们往往就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从街头或是长辈那里学来的技艺,虽然不精,但也能在伙伴面前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骄傲,颇为有趣!
古代孩子们杂耍的方式有很多,并且常常伴有一些伴奏的小玩意,如小锣、木鱼等等。古代街头有很多民间的艺人,通过手艺杂技来吸引人们的吆喝和一些赏钱,孩子们在家中也会有样学样,找来一些道具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妙趣巧工
古往今来,孩子们的聚会当然少不了一个重要角色的陪伴——玩具。这场聚会中,也有小朋友背着爸爸妈妈悄悄地把玩具从家里面带了出来,着急的和伙伴们一起分享。
画面中用一根长棍穿起两个圆盘的玩具叫“千千车”,后来也被笼统地称作陀螺。当千千车被拿出来,孩子们立马被吸引住了,争先恐后的都想去尝试一番。在两幅画面中,我们都能清晰看到,小孩手握杆的下面,上面的圆盘则在他的操作下旋转不停。可以想象,千千车的转动多是靠手腕的转动来维持旋转,和用绳抽打来控制旋转的陀螺又有一定的区别,但二者都是孩子们青睐的玩具。
在庭院的中心处,我们可以看到一众孩子聚在一起,而他们的脑袋则不约而同地望向了左边的大幕上,而幕后的孩子更加有趣,只见他用手比划着什么,并且嘴巴微张,就像是在为他的表演配音一般。在没有电视电影的古代,一场皮影戏便是孩子们的“动画片”。孩子们围坐一起观看着妙趣横生、变化多端的皮影戏表演,在想象力的加持之下,没有什么是不精彩的,孩子们回家的时间,也就取决于皮影戏结束的时间了。
除了皮影戏,古人还发明了傀儡戏,也是通过手艺人的操作和配音,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同样是孩子们解闷玩乐的不二选择。
在房子外的围栏旁边,孩子们在尽情地放着纸鸢,只见一个小孩牵着纸鸢绳,有些手忙脚乱地奔跑着,着急地控制着,让它听使唤一点。可在大风的加持下,纸鸢越飞越远,已经到了房子的另外一边了。放纸鸢的时候,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有人手指蓝天,也有人振臂大呼。
放纸鸢,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墨翟以木头制作成鸟,不断改进而成。清代《清嘉录》中曾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作为少有的能够乘风而起的玩具,纸鸢也是古代孩子们的心头所爱。直至今天,到了春光明媚或是秋高气爽之时,孩子们依然会拿着自己心爱的风筝,借着微风奔跑玩闹。
童装锦绣
很多人认为古代小孩子和大人穿着差不多的衣服,就是大人衣服的缩小版,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古代孩子们的服饰会根据朝代、场合、年岁、节日或是季节更迭而变化,也是丰富且品类繁多的。在这场聚会中,孩子们的服饰也十分有趣。
这是一场属于孩子们的聚会,没有太多大人的参与,所以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欢最舒服的衣服出来和伙伴们玩乐。从画面中我们不难看到,虽然有很多的孩子选择了比较素净的颜色,但是也有不少孩子穿上了鲜艳的衣服,与这欢乐的一刻相得益彰,孩子们的衣服除了有常见的米色以外,还汇集了红色、青色、蓝色、米黄色等等。
在形制方面,古代孩子日常服装一般可分为上衣、下装和内衣,与今天依然有着相似之处。
内衣有抱腹,出现于汉代,呈三角状,主要遮住儿童肚脐、腹部,背后裸露,上下各有带,上系于颈部,下系扎于身后。例如《秋亭婴戏图》中儿童穿着的红色抱腹与《端阳戏婴图》中儿童的绿色抱腹一致。
古代孩子的上衣常常穿着衫、襦等,形制与成人相似,但会有所缩小。在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普遍身着长衫或是襦,在天气炎热之时也有孩子穿着半臂短衫,以图清凉。下身装则一般为裤,与今天类似。
赶上节日,孩子们往往也会身穿盛装,比如宋代笔记小说《醉翁谈录》中就记载到,中秋之时,“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岁时广记》中记载道:“街头儿女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篱几树花。”说明清明节的时候孩子们也有特定的装扮和服饰。除此以外,元旦、端午、七夕、重阳,孩子们都会选择对应的服饰,来彰显节日的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孩子们会在肘臂或是袖中佩戴一个香囊,起到稳定心绪、祛疫治病或是装饰衣物的效果。《礼记·内则》注曰:“容臭,香物也,助其形容之饰,以缨系之。”这被认作香囊最早的形态。图中三个童子正在玩耍,其中一个梳着总角发式的孩童,迈过台阶,好像要翻过护栏,他的背后带着一个独特的香囊。这种香囊又称“长命缕”,属于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有避邪祈福的寓意。
古代儿童的聚会,不仅仅是简单的玩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交流。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那份纯真与无邪,令人心生向往。这些美好的瞬间,是生活缩影,更富人间趣味,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一面。
愿我们能从这些古老的画面中汲取力量,珍惜那份纯真的童心,让那份欢乐与温暖在我们的心中永驻。或许,在岁月的流转中,孩子们会渐渐长大,但童年的记忆,却是永不磨灭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扬之水.从《孩儿诗》到百子图[J].文物,2003,(12):56-66.
[2]党秦鲁.浅析宋代婴戏图[D].青岛科技大学,2017.
[3]赵诗琪.宋代儿童服饰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9.DOI:10.26932/d.cnki.gbjfc.2019.000151.
图片 | 郑文灏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王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