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储能需求爆发、空间广阔,如何通过ETF布局)
我们正处在一场波澜壮阔的能源浪潮之巅。当光伏与风电的绿色电力逐渐成为主力,一个关键问题随之浮现:如何将“靠天吃饭”的间歇性能源,变成稳定可靠的“城市血脉”?答案,就在储能。这片蕴含着巨大需求和无限潜力的市场,正从电力系统的“配套角色”跃升为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
最近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关于储能的讨论显著增加,各类投资者都将目光汇聚到了这个此前可能并不为人熟知的领域。
一、 市场需求爆发,空间广阔
储能行业并非空中楼阁,其爆发式增长建立在坚实且不可逆的趋势之上。
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已设定“碳中和”目标,中国也明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作为稳定电网、消纳绿电的关键技术,被各国政府纳入顶层设计,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提供了长期确定性的发展土壤。
发电侧:风电、光伏电站配储成为刚性需求,以平滑输出、减少弃光弃风。从发电方看,建了那么多清洁能源发电,但风电、光电波动性大,储能让电不浪费。
电网侧:储能扮演“调峰调频”角色,提升电网安全性与灵活性,价值日益凸显。从电网侧看,增加储能可以降低风电、光电和用电波动的影响,从而更加稳定的进行电力输送。
用户侧:工商业储能通过“谷充峰放”节约电费,家庭储能则在海外市场成为应对能源危机和电费高涨的“家庭电站”。从家庭和用户来看,通过储能可以更好的保证用电安全和降低用电成本。
二、技术、政策降本与突破,商业化拐点已至
以锂电池为代表的主流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使得储能的商业化应用经济性大幅提升。同时,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也在不断突破,为行业带来更多元、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共同推动行业步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新政策按照容量电价。“容量电价”顾名思义,根据“容量”给价格,也就是不论储能系统充多少电、放多少电,储能都可以拿到这部分自己建成时就确定的“容量”对应的收益。
今年以来各省陆续发布了各式容量电价或容量补偿政策,这些政策搭配上文提到的“峰谷价差交易”,能够有效提高建设储能的IRR收益率,大大覆盖项目的资金成本。
因此,储能建设的经济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建设储能“有利可图”。而另一方面,适合建设储能的资源位是有限的,例如需要靠近变电站、用电中心、风光基地等。
基于以上几点,各类资金都活跃起来,大幅提高了对储能的投资热情,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以来储能的招标数据一直超预期高涨。
三、储能产业链是复杂系统,更适合通过指数布局
储能不只是一块电池而是一个系统,需要和电网、用电方、发电方相结合,其中还涉及多道电能的转化。因而投资储能我们要聚焦产业链,关注储能电芯、PCS、逆变器、温控设备等众多细分领域,是典型的适合通过指数布局的行业。
$储能电池ETF(SZ159566)$(联接基金A/C:021033/021034)跟踪的国证新能源电池指数就是一个高纯度、且基本面扎实的便捷投资工具。指数成份股集中在电池制造和储能系统两大类别,不涉及上游设备材料和中游零部件。而其他同类电池指数基本都有较高的权重集中在中上游,尤其是零部件环节,相应地对储能的暴露度较为有限。
作为市场上规模第一的聚焦储能板块的ETF,储能电池ETF规模近30亿,近期持续获得资金净流入,成为市场震荡时,资金偏爱的上有广阔行业空间、下有基本面兑现能力的重要投资工具。
结语:
从整体投资布局上来看,像储能这种概念只是配置的一方面,而且更适合有一定调研和认知的投资者。
从综合的角度来讲,正如巴菲特等都认为宽基指数是普通大众更适合关注的简单的基金类型。比如,中证A500指数由各行业市值较大、流动性较好的500只股票组成,通过“分行业选取+自由流通市值选样”,优化了行业平衡性,覆盖了绝大多数中证三级行业。从长期看,$A500ETF易方达(SZ159361)$(联接基金A/C:022459/022460)等跟踪该指数的产品也比较适合大家去关注。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行业及产品信息介绍,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在投资前请认真阅读基金法律文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