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业板为何能够引领本轮科技创新浪潮?)
今年以来,科技成长板块表现强势,创业板指数涨幅超过40%,跑赢了沪深300、科创板50、中证2000等一众宽基。创业板ETF(159915)规模超过1000亿元,位居创业板相关ETF第一。
创业板指为何能够引领本轮科技创新浪潮,展现出越来越高的配置价值?从其公司业绩、板块权重等或能窥见一二。
(一)创业板三季度业绩亮眼,盈利增长处于复苏周期
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创业板公司业绩表现亮眼。前三季度,创业板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均超过10%,在各板块中表现突出。
更为重要的是,创业板单季度净利润增速达到33.98%,显著高于主板的10.51%。这一数据表明创业板公司盈利增长动能强劲。业绩改善不仅体现在增速上,更体现在盈利质量上。2025年三季度,创业板公司净利率环比改善,费用控制成效显著,净资产收益率(ROE)提升至12.48%,展现出优异的盈利能力。
从成长性来看,自2010年末至2024年末,创业板指成份股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年均增速分别高达30%和26%,成长特征明显。Wind一致预期显示,市场预测2025-2027年,创业板指成份股净利润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盈利预期向好。
图:25年起,成长/价值的相对业绩差形成显著向上趋势
数据来源:Wind
创业板业绩的高增长离不开其持续的高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创业板公司研发费用支出合计949.89亿元,研发强度远超市场平均水平。持续的创新投入为创业板公司长期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权重板块基本面强劲,新能源与AI硬件产业链双轮驱动
创业板指行业分布聚焦新经济领域,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权重占比高达92%。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生物领域优势突出,占比分别为34%、24%和12%。
新能源板块成为创业板第一大权重领域,包括电池、光伏和风电等细分行业。2025年三季度,新能源行业业绩大幅改善,储能需求超预期,电池供需紧张,价格已上涨1-3分/wh。具体来看,全球储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内容量补偿电价逐步出台,大储需求超预期;美国“大美丽法案”后抢装潮持续;欧洲户储去库完成,工商储需求开始爆发,预计明年全球储能装机增长40-50%,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0-50%。
新能源车市场同样保持高景气度。10月国内主流车企销量同环比双增,欧洲电动车市场增速超过30%,电池供应紧张,排产持续提升。龙头公司宁德时代凭借麒麟电池、神行PLUS等新产品,全球市占率高达37.9%,持续领跑全球。
AI硬件产业链作为创业板的另一大支柱,同样表现出色。2025年前三季度,光模块/光器件板块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位居通信行业前列。
全球AI变革加速演进,高端电路板、光器件等产品需求旺盛。英伟达预计Blackwell与Rubin系列GPU生命周期出货量将达2000万颗,未来五个季度GPU销售额预计超5000亿美元。此外,北美四大云厂商(谷歌、Meta、微软、亚马逊)资本开支持续上调,2025年总资本支出合计超过3000亿美元,推动全球算力投资加速。这一趋势直接利好创业板中的光模块、数据中心等通信企业。
创业板指汇聚了新能源和AI硬件产业链领域的龙头企业,包括宁德时代、中际旭创、阳光电源等全球领先企业,这些公司在其所处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使得创业板指能够深度受益于新能源与AI产业链发展的双轮驱动。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6月创业板指数编制方案迎来“升级”,引入个股权重上限机制与ESG负面剔除机制,使指数更加均衡和可持续。这一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创业板指的表征作用和投资功能。
从长期投资价值看,创业板指当前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截至2025年11月,创业板指滚动市盈率约40倍,相比2021年高点74倍已大幅回落,近十年历史分位数仅40.3%,投资性价比凸显。随着业绩持续增长,创业板指有望迎来估值修复与业绩增长驱动的戴维斯双击。
创业板ETF(159915)作为国内首只创业板相关ETF,截至10月底,规模已突破1030亿元,为市场中唯一规模超千亿元的创业板相关ETF。
此外,创业板ETF(159915)还实行ETF中最低的0.15%/年管理费率,在长期复利效应下将节省可观成本,为投资者提供了低成本布局创业板优质企业的工具。
在交易机制方面,创业板ETF(159915)是深市首只单市场ETF期权——创业板ETF期权的合约标的,投资者可通过期权策略进行套期保值或增强收益。
对于境外投资者,挂钩创业板ETF(159915)的产品也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为海外资金分享中国创新经济增长提供了便捷渠道。
对于既希望把握科技创新机遇,又担心难以精准把握市场节奏的投资者而言,可以考虑将创业板ETF(159591)作为组合中的“进攻型”配置,同时通过聚焦A股核心资产的A500ETF易方达(159361)或聚焦高股息资产的红利ETF易方达(515180)等产品,构建“成长+价值”、“进攻+防守”的个性化配置策略。
投资者还可根据市场环境,动态调整两类资产的权重,在控制整体波动的同时,力争捕捉A股市场中的新经济动能,更从容地穿越市场周期,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