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黄奇帆:美国打压十年,为何中国制造业反而更强了?

来源:和讯财经 2025-11-12 18:14: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黄奇帆:美国打压十年,为何中国制造业反而更强了?)

文/牛江

“美国对中国十年的经济打压已全面失效。”11月11日,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在中信建投证券2026年资本市场峰会上表示,尽管面临“卡脖子”和“小院高墙”的围堵,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从2010年的20%跃升至32%,形成与发达国家阵营、发展中国家阵营三分天下的格局。

在分析原因时,黄奇帆提到区域开放政策从“沿海优先”转向“均衡布局”,22个自贸试验区中7个位于西部,新增73个保税区中有68个布局中西部。产业开放则打破“重实体轻服务”的传统,金融业、服务业已实现同等国民待遇。

黄奇帆引用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中国将推进内贸外贸“同线同质同标”,到2035年形成内外无差别的贸易体系。这种制度设计使中国制造业在封闭压力下反而爆发出更强的创新活力。

对外依存度38%的背后

黄奇帆特别澄清了一个普遍误解:中国经济从外循环为主转向内循环为主,并非被动收缩,而是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20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已降至38%,此后在美国全方位打压下,这一数字始终稳定在38%。”

回顾历史数据,中国经济曾经历三个阶段的开放演进:1950-1980年的绝对内循环(外贸依存度10%)、1980-2010年的外循环主导(峰值71%),以及2010年后的内循环为主阶段。

他进一步解释,世界经济强国的对外依存度通常保持在40%以下:美国长期维持在25%-30%,欧洲约33%,日本则为35%。“中国将对外依存度从2006年71%的峰值主动调至40%以下,符合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轨迹。”

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的逆袭更具说服力。黄奇帆将2010年与2025年的产业格局进行对比:前者虽已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十大工业门类全部处于跟跑状态;而现在,船舶制造、轨道交通、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五大领域已实现全面领跑,另有航空航天、数字技术等五个领域进入并跑阶段。

最具代表性的是汽车产业的崛起。中国汽车年产量达3000万台,占全球三分之一,其中660万台出口量已超越传统汽车强国日本、德国和美国。新能源领域同样亮眼,光伏、储能、电池等产业链实现技术和规模的双重领先。

集成电路产业的突破更具象征意义。黄奇帆披露,中国集成电路产量从2017年占全球1%飙升至2024年的40%,去年出口额达1500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单品。

支撑这种逆势增长的核心密码,是中国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黄奇帆谈到,国内循环通过生产-分配-消费的闭环形成内生动力,国际循环则聚焦“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平衡,两者通过统一的“流通”环节实现有机衔接。

黄奇帆特别提到产业政策的转变:“从‘两头在外’到‘一头在外一头在内’,从‘加工组装’到‘产业链集群’,这种转型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了不可替代性。”

未来开放从“审慎”到“有序”

谈及未来开放格局,黄奇帆解读了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开放新重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从“审慎开放”转向“有序开放”。“中国GDP占全球20%,人民币国际清算份额却仅3%-4%,这种失衡必须改变。”他透露,今年人民币国际化交易结算量已达全球7%-8%,跃居世界第三。

另一项关键任务是内外贸一体化。黄奇帆强调:“到2035年实现同线同质同标,任何产品内外销将采用统一标准。”这意味着中国将打破过去外贸内贸“两张皮”的格局,使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中灵活调配资源。

在区域开放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正推动中国从“海洋贸易依赖”转向“陆海统筹”。黄奇帆指出,通过构建9条陆地通道,未来中欧贸易的50%有望通过陆港完成,这将彻底改变中国内陆地区的开放格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信建投证券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