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时代换轨,京东被留在原地

来源:蓝莓财经 2025-11-15 14:15:4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时代换轨,京东被留在原地)


京东最难的一年要来了

今年的双十一,比往年更安静。热闹在直播间,沉默在货架电商。而京东,则在这个节点迎来了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份“报告单”。


11月9日,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题为《京东,凛冬将至》的研报,将京东评级下调至“减配”,目标价定位28美元,直言京东是未来12个月处境最差的电商股。


拼多多靠低价抢占用户心智疯狂崛起,阿里回归“淘宝优先”后重拾增长,抖音正把直播电商做成一条新的供应链,三股力量像三把钩子,从不同方向同时撕扯着京东的基本盘。京东那套以“效率+正品+供应链”为核心的打法,似乎正在失灵。


曾经最懂供应链的公司,为什么在这个周期里,却变成了资本口中“最危险的电商股”?


京东的增长天花板提前暴露


摩根这次下调评级,不是因为京然变差,而是因为它在未来 12 个月里,看不到能够重新拉起增长的支点。


从研报的逻辑中,我们可以看出京东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价格优势’已被系统性削弱。


过去两年,京东从百亿补贴,到低价心智重建再到大力推进第三方商家,几乎全部指向一个目标:重获价格话语权。


但摩根的判断是: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拼多多在低价心智上的占位几乎不可逆转;用户对京东的印象依旧是“正品、稳定”,但用户不再愿意为此多付钱。


京东的百亿补贴带来的不是“心智扭转”,只换来了价格敏感用户的短期订单。亏损换量、量价皆伤。越补贴越像在证明自己“不够便宜”。


研报中还有个一个判断:京东的自营体系在价格战中天然处于劣势。


京东的自营体系是中国电商史上的奇迹,但今天,它成了最沉重的包袱。

因为仓储、物流、供应链能力本质上是“成本中心”,供应链越重,效率越高,但成本也越高,一旦进入价格战,这些能力无法转化为价格优势,反而限制了降价空间。


低价是当下电商增长的唯一门票,而京东手里的票,还是上一轮周期的。


更棘手的是,京东新增用户的结构恶化明显,低线城市增速断崖式放缓。


公开数据显示,拼多多 85% 的用户来自三到五线城市,而京东在同样市场的渗透率却在连续三年下降。


在低线城市,价格是第一要素;品牌、正品、物流体验的重要性远不如价格;因此京东的强项,在下沉市场全部被“去价值化”。


没有守住高线城市,也没拿下低线城市。城市电商被淘宝反攻,下沉电商彻底被拼多多截断。市场一剥开,现实非常残酷。


摩根把京东定位为未来一年“最危险的电商股”,理由并不是京东做错了什么,而是结构不再匹配周期。


这个周期需要的是“极致低价 + 流量爆发”,而不是“高质量重资产”。


京东的优势全在上一个周期,劣势全在这个周期。“供给侧优势”难以在“消费侧下行周期”转化为增长力。


淘宝复苏,正面挤压京东


如果说拼多多从下沉市场削掉京东低价空间,那么淘宝的复苏,则从用户价值本质上压制京东。


今年以来,阿里最大的动作是重回“淘宝优先”,不再强调 GMV,不再追求重资产扩张,而是让用户“逛得久一点、看得多一点、买得便宜一点”。


这是京东无法给予的体验。


淘宝正在通过直播、内容推荐,强化其内容场与货架场的联动,形成“双规闭环”,吸引商家。


而京东体系天然是一条腿走路。京东是以自营为中心的货架电商,强供应链、弱内容生态,产品高度标准化,履约效率强、流量分发弱。


在货架电商的竞争中,京东可以凭物流与正品心智拼服务;但在内容电商的竞争中,它完全不占优势。


京东做直播、做达人,但效果有限;平台的货品结构和内容调性,也不是天然适合内容消费的场景。


淘宝一旦形成“内容引流 → 货架转化”的闭环,对京东的挤压会是结构性的,而不是系统性的。


京东过去吸引商家的核心,主要靠更高的客单价和更好的品牌环境和正品心智。


但淘宝的复苏,正在重新定义这两个价值。


一是品牌不再将“高客单价用户”作为唯一指标,而是要“流量规模 + 成本效率”。

在内容电商时代,高客单价用户的重要性下降,广覆盖流量才是新品、爆品的发动机。


二是正品心智已经不再是京东的独家标签。过去,电商平台的“正品”心智被高度区隔:淘宝更多是“丰富好逛”,京东更多是“正品靠谱”。


但随着物流、供应链、官方旗舰店体系成熟,正品已经从差异点变成了行业标配。品牌旗舰店在淘宝的售后体验几乎与京东无异,而官方补贴、平台保障也逐步抹平了用户对平台可靠性的担忧。


京东曾经最能换来溢价的武器,被时代收回了。


过去一年里,京东不断强调第三方商家,要把自己从“重自营”平台往“开放生态”平台转型,这是对电商产业结构变化的主动反应。


但问题是:淘宝才是第三方商家的母生态。


京东的店铺体系、流量分发机制、后台工具、商家 ROI,都很难与淘宝的成熟生态相比。


更重要的是:当淘宝的流量回暖时,商家没有太多理由在京东投入更多预算。


京东想要的“商家复兴”,被淘宝的“生态复苏”直接压住了。


淘宝强调让用户“逛得长”,动摇京东的高客单优势;

淘宝强化旗舰店和官方货源,稀释京东的正品溢价;

淘宝提升物流与服务能力,缩小履约体验差距;


淘宝不是在抢京东的用户,而是在拆京东价值主张的地基。京东在上一轮增长周期建立的护城河,已经无法在当前周期继续提供壁垒。


对京东来说,这不是一场可避的竞争。因为淘宝复苏的方向,是从商家生态入手,重建流量逻辑,再打穿内容与货架,这每一步都正好压在京东的短板上。


京东不是被淘宝击败的,而是被淘宝重新定义的。


这正是摩根认为京东未来一年“高风险位置”的第二层原因:

它的价值主场,不再是它的主场。


京东的“第二增长曲线”,为何始终起不来?


如果说拼多多和淘宝是在“主战场”正面压制京东,那么京东的问题还有第二层:

它所有想成为未来的东西,都不够未来。


在摩根本次下调评级的研报里指出:京东在即时零售和新业务上的进展“弱于预期”,而这些业务原本承担着“未来十二个月提升估值的主要想象力”。


换句话说:京东连退路都不够硬。


过去两年,所有平台都在押注即时零售。


美团靠即时配送撑出了一个“生活服务帝国”;

阿里将饿了么融入淘宝体系,升级为淘宝闪购;

抖音把同城零售拉成新引擎。


京东当然不能缺席,于是京东整合“小时达”和京东到家,推出“京东秒送”。


但京东的即时零售虽然增长,但尚未构成“类美团”的规模优势,也没有形成“类抖音”的流量优势”。


京东的最大问题是,它不是本地生活平台,缺乏商家密度;它不是内容平台,也没有“本地流量入口”,它不是外卖平台,没有高频需求来支撑骑手网络。


即时零售是“同城的数学”,需要极致的单量密度和履约规模。京东拥有强供应链,但那是跨城的数学,不是同城的逻辑。


京东要做即时零售,就像硬要把高铁当地铁开。速度够快,但停站不够、多点不够、流量也不够。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生态问题。


摩根报告指出,在阿里、美团巨资投入下,京东市场份额已从二季度的11%滑落至三季度的8%;用户、商户、骑手三方体验均不佳,如配送慢、系统难用、骑手收入回落。


显然,京东缺的不是一个新业务,而是一整套城市级的供给网络。


而在当下的资本市场里,“需要长期投资”的业务,往往意味着“短期拖累估值”。这恰恰是京东最无奈的地方。


大摩在报告中还历数了京东过往“新业务”的失败轨迹:“惊喜拼拼”、低价战略、直播电商等均遵循“高调启动、巨额补贴、短暂爆发、陷入停滞”的相同模式。


因此,大摩对京东开拓新业务的能力提出质疑,认为除非即时零售能快速减亏并与核心业务产生协同,否则难言信心。


京东的问题,不是在于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京东”。


京东做自营,所以它做新业务也喜欢重资产、供应链、确定;京东强调履约效率,所以它做所有新业务都在追求流程优化、标准化和成本效率。


听上去没毛病,但电商的新增长逻辑已经变了。拼多多靠模式创新“偷袭成功”;淘宝靠内容流量“重构增长”;抖音靠流量优势直接“掀桌子”。


这些增长都不是“更精细”,而是“更颠覆”。


京东的新业务没有一个是颠覆型的。它们都像京东自身的延长线,但行业要的是“另一条曲线”。


京东不缺新的业务线,它缺的是能改变用户习惯的增长模式。


这正是摩根判断的核心:京东在主业缺乏增长,在新业务没有突破点。


拼多多在改变电商的价格逻辑;

淘宝在重写电商的流量逻辑;

抖音在改写电商的分发逻辑;


而京东还在坚持“供应链逻辑”。

这不是不对,而是不够快。


京东不是被打败的,是被时代的速度重新定义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