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攻“Z世代旅行”,OTA独角兽Klook拟美股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刘婧汐
近日,Klook Technology Limited(以下简称“KLOOK”)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披露招股书,股票代码KLK,拟在美国纽交所IPO上市,主承销商为高盛、摩根士丹利及摩根大通,此时距离Klook在香港成立过去了11年。
2014年,投行出身的林照围、王志豪和技术出身的熊小康三人在中国香港成立境外旅游服务提供商Klook客路,同时在深圳设立技术总部。
与传统OTA平台主要售卖高度标准化的交通票务、酒店等产品不同,公司主要售卖目的地非标、个性化游玩产品。
(Klook联合创始人 图源:公司官网)
主打非标旅游产品
Klook身上的标签有很多,“Z世代旅行”“网红同款”“体验经济”“专注亚洲”等等,拼凑在一起,这家OTA平台的个性已经非常鲜明。
据招股书介绍,其核心用户群体就是年轻、熟悉互联网、对旅行质量有高要求的Z世代消费者。
区别于传统的OTA平台,Klook更加聚焦“体验经济”,服务更加个性化。比如,在平台售上卖的产品包括香港观光巴士、日本东京塔门票、泰国按摩体验、吴哥窟景点一日游、湄南河游船体验、各地游乐园博物馆门票、特色餐厅餐券等,还有各国铁路通票、国际漫游SIM卡等出境自由行相关服务。
截至2025年9月30日,平台收录约31万个体验项目,覆盖4,200余个目的地,并在12个月(2024年10月至2025年9月日)内完成逾6,500万次体验预订。
在Klook平台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旅游体验专家输出的内容,包括探险家、杂志编辑、旅行作家、米芝莲星级大厨等,由他们亲自体验、筛选并核实过的特色旅游路线与活动体验,能够确保所有项目的质量及安全。
当社群效应形成后,平台上大部分内容便来自社区成员的自发分享。其招股书显示,“逾3万名Klook Kreators创作者组成的活跃社区在社交媒体上创作真实内容,激发旅客灵感。2024年Klook平台超过70%的流量来自自然渠道,体现了品牌实力与高度的复购粘性。”
这种高黏性推动自然流量占比提升,财报显示,公司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的10.8%降至2024年的7.7%,获客成本优化成效显著。移动端预订占比超80%,与抖音、Instagram等社交平台形成"内容种草-交易转化"闭环,这正是其区别于传统OTA的关键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Klook像是携程和小红书的“融合版本”。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经成熟,相似的模式有欧洲的GetYourGuide,北美的TripAdvisor旗下的目的地玩乐平台Viator,以及Airbnb的体验频道。这些平台主要售卖景点门票、特色体验活动、一日游、半日游产品。
从香港出发,十年间,Klook逐渐扩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近十个国家和地区,在18个市场设有25个办公室,约1,900名员工分布在全球各地。
据欧睿国际报告显示,按2024年商品交易总额(GTV)计算,Klook已成为亚太地区交易总额最大的泛区域体验平台。
2025年前9个月,Klook的GTV(交易总额)达23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30.9%。其中82.5%来自亚太地区用户。
但公司的业绩情况却不容乐观。截至目前,平台佣金收入占比超过九成,但碎片化产品单体利润低,广告和技术服务等多元化收入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导致公司至今仍未盈利,长期面临着亏损问题。
2022年至2024年,Klook分别亏损1.23亿美元、1.42亿美元、0.99亿美元。2025年前9个月,Klook录得期内亏损1.41亿美元,同比增亏65.1%。截至2025年9月底,Klook账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大约是1.47亿美元,而它的总负债是2.55亿美元。
Klook在风险因素概述中亦指出,鉴于其“过往净亏损记录”,该公司“近期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图源: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在扣除金融、投资和股份支付等造成的亏损,经调整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在2025年第二、第三季度连续两个季度为正,单季度约500万美元。
红杉、经纬、博裕等头部机构押注
这家累计亏损超5亿美元的公司,为何敢在持续亏损状态下冲刺美股IPO?
背后是,Klook从创立之初开始便被资本看好。自2014年成立以来,Klook已完成9轮融资,红杉中国、经纬创投、博裕资本等老股东更是多次跟投。
2014年,刚刚创立的Klook便获得了由腾讯集团资深执行副总裁、知名天使投资人吴宵光领投的种子融资;
2015年,Klook获得了经纬创投、华创资本和CVC资本500万美元A轮融资。
2017年3月,Klook获得红杉中国领投,经纬创投、微光创投、华创资本继续增投的3000万美元B轮融资。同年10月,完成6000万美元C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高盛与经纬创投联合领投。
2018至2019年,D轮2亿美元、D+轮2.25亿美元融资相继落地,软银愿景基金等巨头入局推动其全球化布局。彼时,Klook估值超过10亿美元,步入独角兽之列。
2021年,获得2亿美元E轮融资,由泛亚太区投资公司Aspex Management思柏投资领投,经纬创投、软银愿景基金、博裕资本、红杉中国等再次加码。
2023年底,Klook又完成2.1亿美元融资,由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领投,其他投资人包括BPEA EQT霸菱、Atinum Investment、Golden Vision Capital、泰国开泰银行和大城银行等。
今年2月,Klook宣布完成1亿美元融资,由维恩资本(Vitruvian Partners)领投。
至此,Klook身后的豪华投资团队集结完毕,并于今年下半年开始推进美股上市。
招股书显示,目前,红杉资本持有15.5%A类股,是Klook最大外部股东;此外,经纬创投、软银分别持有12.3%、11.1%的A类股。
创始人林照围Ethan Lin,通过EEB Capital Limited、Venus Alpha Holdings、ARK Trust (Hong Kong)等持有和控制901.7341万股A类股票、1,744.1395万股B类股票,分别占总股数的7.0%、13.5%,合计持有和控制约20.5%的股权;
其中EEB Capital Limited(Ethan Lin林照围占41.7%, Eric Gnock Fah王志豪占38.9%、Bernie Xiong熊小康占19.4%)持有376.8155万股A类股票、1,610.8061万股B类股票,分别占总股数的2.9%、12.4%,合计持有和控制约15.3%的股权。
或许资本们看中的正是Klook能够“笼络”Z世代消费者的能力,毕竟他们才是未来旅行消费的主要群体。但他们同时也是最为挑剔的一群人。
近期,投诉平台上出现了诸多关于Klook的负面评价。类似“退款难”“客服推诿”“体验不佳”等指责,暴露出了主打非标旅游产品的平台在快速扩张中服务质量的管控短板。
目前Klook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跑通盈利模式、提升碎片化产品服务质量、提升知名度等等。但冲刺上市就像站在舞台上直面聚光灯,看起来,他们的选择是先敲钟,再讲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