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亿赛道潮起!物流、巡检、救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创新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张旭 北京报道
11月1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一批低空交通运输应用场景典型案例,涉及低空物流配送、低空交通运输生产作业、低空应急救援等领域。
交通运输部表示,此次印发的低空交通运输应用场景典型案例是在各地推荐基础上梳理遴选的,共有23个低空交通运输应用场景,旨在推动低空交通运输应用场景创新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晓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处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培育的关键期,政策驱动特征显著。交通运输部典型案例发布,标志着行业从概念验证转向场景化应用探索,说明我国在低空相关技术方面日趋成熟。
李晓津指出,从23个典型案例来看,中国低空经济遵循“一载信息二载货,第三才能载旅客”的发展路径,有效统筹了低空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确保了低空经济行稳致远。
202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成果展上的低空飞行器,拍摄:张旭
在低空物流配送领域,由于城市交通拥堵,传统血液运输方式常面临延误风险。江苏省南京市组织多家医院、血站合作开展低空血液运输,在主城区及周边地区建立多个运输点,构建低空紧急血液运输通道。
从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到浦口区人民医院完成血液配送仅耗时15分钟,平均运输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60%。截至2025年5月,已完成血液运输任务近2000个架次,运输血液总量达3000余单位,成功保障了多起紧急手术用血需求。
灵山岛是青岛市著名景区,灵山岛物资运输主要依靠船艇水运,雾大、浪高时经常性停航,夜间或紧急情况下,海岛居民急需的医疗、生活等应急物资往往无法及时送达。
为此,青岛市在积米崖码头与灵山岛之间开通北方首条海岛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营航线,采用长距离、长航时物流无人机,实现全天候物资配送,单程运输时间由原先的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配送效率提升70%以上。
同时,青岛市开发无人机物流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物流路径,实现智能调度和高效配送。2024年10月航线开通后,累计飞行60余次,运输物资1吨以上,有效解决传统运输方式运输时间长、受天气影响大等问题。
在低空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领域,哈尔滨市将无人机与传统执法船艇、执法车辆相结合,构建“水陆空”立体航道执法巡航网络,采取“定期巡航+专项巡航”模式,对松花江至同江三江口共600公里航道实施常态化监测。实施三年来,无人机安全巡航距离600多公里,巡查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40%,有效解决水域监管范围大、取证难等问题,保障航道安全畅通。
在低空应急救援领域,四川省组织蜀道集团、四川省公路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在省内汶马高速、雅康高速、G245甘洛县城至乌斯河段等灾害易发路段布局低空应急处置体系。利用搭载高清摄像机、激光雷达、灾害感知等系统的无人机,实现针对路段周边灾损情况,生成包括灾损模型、灾情分级及抢修优先级建议的应急勘察报告,为现场处置及重建提供决策依据,已完成“9.5泸定地震”“8.3康定泥石流”等多项应急抢险勘察任务。
对于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典型案例,李晓津分析称,23个案例中载信息的12个,超过一半;载货的8个;载信息载货载旅客均涉及的有3个,揭示了中国低空经济遵循“一载信息二载货,第三才能载旅客”的发展路径。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与发展研究所(AIR)认为,这一顺序深刻契合了制造技术成熟、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安全、地域辽阔且差异较大的现实国情。
李晓津进一步解释道,“载信息”是指将低空飞行器应用于专业信息传输,交通运输部公布的第二类项目主要涉及地理勘测、公路巡检、航道巡查、环保监测等领域。这些生产作业和公共服务场景通常发生在特定区域,低空飞行技术风险相对可控,是验证技术可靠性和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理想起点。
在技术积累和运行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载货,特别是解决偏远山区、海岛以及大城市中心拥堵等交通不便地区的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如十堰的山区物流和青岛的海岛航线。这类应用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复杂环境下的运行能力。
最后,在前两个阶段成功构建起完善的基础设施、法规标准和安全监管体系后,技术成熟、公众接受度高的“载旅客”场景(如城市空中交通)才会成为水到渠成的发展方向。这种循序渐进的路径,有效统筹了低空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确保了低空经济行稳致远。
近年来,低空经济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发展不断提速。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多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列入地方政府重点工作。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在国家层面进行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加快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对于低空经济的布局,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透露,低空陆空协同等“六大创新工程”将在“十五五”全面部署落地。“通过‘科技+工程’的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重点专项等强化科研支撑,另一方面依托重点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重大标志性工程。”
10月28日,“深圳陆空一体智能网联综合交通测试基地低空运营启动仪式”在坪山区湾区智联试验场揭幕,标志着全国首家陆空一体测试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据深圳市国资委消息,该测试基地以“陆空一体”为特色,通过部署5G-A基站、低空探测雷达、光电设备及气象站等设施,基地构建起“通、导、监、气象”一体化的低空数字底座。空中物流实验基地探索“公交体系+无人物流”多式联运新模式,推动无人配送车、无人机等智能装备高效无缝转运衔接,打造智慧物流技术试验田与示范窗口。
随着技术底座和相关配套的不断推进,低空物流运输、巡检监控等基础性应用,将在更大范围加速落地。
专家指出,我国在低空相关技术方面日趋成熟。包括装备技术成熟度提高,eVTOL、智能无人机等装备进入适航取证密集期,基础设施逐步成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深化,起降场、飞服站网络初步建成等。
点用低空创始人兼深圳点用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姚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五五”期间,低空经济将与多个领域融合发展。
低空技术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无人机本体、载荷,空域管理和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迭代升级,包括AI识别和AI自主判断等。低空飞行器将与地面设施深度融合,共同打造立体作业网络。低空经济还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姚乐解释说,“低空的应用场景大多不是完全的新场景,而是与原有的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升级版的新应用场景,包括城市巡检中的低空巡检,应急救援中的空中救援等。”
李晓津则对低空经济的发展节奏给出预判。“2025—2027年以载信息场景爆发为标志,2028—2030年载货物流进入规模化阶段,2030年后载人交通开始试点运营,形成‘信息奠基-物流突破-载人升级’的递进式发展格局。载信息领域的技术迭代(如AI遥感算法)和服务于载货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可能存在较大投资机会。”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低空经济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成果,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