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21城体育性格:以体兴城,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南方财经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深圳闭幕。这场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体育盛会,让体育成为观察广东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作为体育大省,广东21个地市正以鲜明的体育性格破局。从广州、深圳多年积累的赛事运营能力与科技赋能办赛实践,到东莞篮球、湛江跳水将体育事业转化为产业动能的逻辑,再到佛山龙舟、清远漂流等挖掘城市历史和地理资源发展体育IP、构建消费生态。
日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执委会举行四场城市体育性格新闻发布会,亮出21城通过赛事赋能、产业联动、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如今,体育不再是孤立的运动IP,而是串联制造、文旅、消费等复合型增长引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随着第十五届全运会主火炬塔在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点燃,广州这座“国际赛事中心”之城,再次汇聚世界目光。
正如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副秘书长朱小燚表示:“纵观国际一流名城,大都是全球体育名城。”
广州从不缺乏办好国际赛事的能力。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来,广州共承办国际赛事超240场次,培育了广马、国际龙舟邀请赛等自主品牌。今年以来,广州已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超500场次。
丰富的办赛经验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和场馆基础。2024年,广州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372.28亿元,连续四年超2000亿元,全市体育消费规模达631.2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3345.51元,稳居全国前列。
本次十五运会,广州赛区没有新建大型场馆,而是围绕30个场馆“微改造”,打造17个精致街区,让体育赛事融入市民生活。
作为十五运会的闭幕式举办地,“赛事之城”深圳同样令人瞩目。近年来,深圳接连出台文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2024年体育产业总产出2115.66亿元,同比增长10.8%;2025年底体育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000亿。在深圳,居民人均体育消费4093.96元,占人均消费支出近 8%,4.6万余个体育场地构建起全覆盖设施网络。
正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深圳,办赛也充满“赛博感”。深圳将最新科技产品、创新技术融入办赛全链条,如智能赛事指挥系统实现赛事的精准调度与高效管理;深港马拉松跨境赛采用“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机制,实现无感通关;十五运会火炬传递中使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完成自主点火交接。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筠表示,全运会赛事中应用的数字孪生、5G-A、AI等前沿技术也将在未来的重大文体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广州、深圳入选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正加速推动体育赛事与消费经济的深度融合。
11月15日,佛山顺德德胜体育中心,以东莞新彤盛队为班底的广东女篮斩获全运会女篮成年组冠军,让东莞“篮球之城”的IP再添含金量。
除了宏远男篮“十一冠”传奇、东莞女篮新彤盛两次问鼎WCBA的“一城双冠”荣耀,东莞篮球更释放强劲经济势能——2023年,全国瞩目的易建联退役战,东莞篮球中心仅单场门票就超过三千万元,刷新了CBA单场票房纪录。
从职业联赛到全民篮球,再到国家级赛事,篮球在东莞成为驱动城市经济活力的引擎之一。东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东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陈志伟表示:“在这里,篮球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城市的脉搏、市民的情怀。”
东莞的实践,正是广东以体育事业带动产业发展的缩影。
又如惠州,因11岁滑板小将郑好好亮相巴黎奥运会,加速打造“滑板之城”。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十五运会惠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于加良表示,惠州正以滑板为支点,撬动一个百亿产业的聚变跃升。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高端滑板制造的重要基地,“惠州制造”占据全球高端滑板产品近40%的市场份额,500多家体育制造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惠州冲刺“万亿之城”探索新路径。
再如“跳水之乡”湛江,孕育出全红婵、劳丽诗、何冲、何超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冠军IP为文旅带来巨大流量,湛江在2025年“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77.54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83%、81%。
一位冠军带动一座城、体育事业拉动产业与经济的故事,在广东多座城市不断上演。
“棒球之城”中山,从世纪初组建的一支“熊猫棒球队”为起点,打造“熊猫杯”重点赛事与熊猫纪念球场地标;“足球之乡”梅州,全民踢足球已蔚然成风,2025年比赛超600场、参与群众10万人,五华15场中超主场吸引近20万球迷;“曲棍球之城”云浮,自2001年组建首支曲棍球队,这项运动扎根当地,如今通过联动景区、商圈激活区域经济;“排球之乡”江门,依托侨都优势,从“侨VA”联赛到村头巷尾的简易球场,以排球牵引形成70家重点体育企业、总营收约272亿元的产业生态。
这些以体育IP撬动产业聚变的实践,成为广东推动产业升级、连接民生与发展的独特路径。
在十五运会开幕式《赛龙夺锦》节目中,广东奥体中心的水舞台化身龙舟竞渡场,一艘艘光影龙舟铺在水面,演员以旗为桨,奋力划动,一场龙舟赛就此上演。
走下舞台,作为广东传统体育,龙舟在湾区有更多场景。今年“龙舟之乡”佛山的叠滘龙舟赛,就吸引近百万观众现场观战,更以龙舟文化为核心串联体育赛事、民俗非遗、美食休闲等主题,构建文旅体融合消费场景。
广东各地正因地制宜,让传统运动与特色资源焕发经济活力。
一个主要思路就是让传统IP焕发新生。例如“武术之乡”揭阳,孙淑强狮艺武术馆便登上十五运会开幕式舞台,榕城青狮、揭东乔林烟花火龙、普宁英歌等非遗项目近年来也带来巨大流量,2025年春节全市外地游客占比82.29%;潮州作为“围棋之乡”,打造“周末到潮州下棋”品牌,将围棋对弈与古城韵味深度绑定;“风筝之乡”阳江,与风筝的缘分已有1400多年,推出“跟着全运游阳江”消费季,推进农文旅体商融合。
另一个发展思路,则是资源禀赋转化,依托城市自身地理气候资源,挖掘特色体育项目带动消费。
在“徒步之城”河源,依托山水资源发展徒步,每周参与人数达2-3万人,500多家民宿实现“从走一段路到留一晚”的消费升级,2024年全市民宿综合营收超1亿元;韶关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赛艇之城”,通过水上、低空新兴赛事吸引年轻游客,带动文旅产业升级;清远依托粤北峡谷水道打造“漂流之城”,联动温泉、生态民宿、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形成“漂流+”多元消费场景;茂名则以山海赛道打造“定向之城”,承办十五运会定向赛后,推出“定向活动日”,让定向赛事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汕头、汕尾、珠海则深挖滨海资源。在“冲浪之城”汕头,南澳岛1-5月旅游综合收入达22.4亿元;在“帆船之都”汕尾,6条“激情全运漫游汕尾”线路、8条“体育+”精品旅游路线,让“跟着赛事游汕尾”旅游热潮;“骑行之城”珠海,以十五运公路自行车赛实现“一赛跨三地”,1290公里绿道和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金湾公路自行车公开赛等活动,吸引着全球骑行爱好者体验山海赛道。
从传统运动的文旅融合到特色资源的产业延伸,广东正走出一条文体赋能、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随着体育越来越成为连接文化、旅游与消费的纽带,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持续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