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移栽大树,还是孕育种子?杭州润苗基金押注“最初一公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1 17:25:1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移栽大树,还是孕育种子?杭州润苗基金押注“最初一公里”)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娜

资本趋于避险,市场谨慎观望,杭州却在将筹码压向最前端——最早期、最脆弱,也最决定未来创新力的“最初一公里”。

11月18日,首期规模20亿元、存续期长达20年的杭州润苗基金正式成立。这只基金的标签十分鲜明,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人才、投硬科技”,专注科技型初创企业早期乃至“第一笔投资”,考核机制上不以单一项目盈亏作为评价依据。

润苗基金并不是一只孤立的新基金,而是近期杭州推出的“润苗计划”的关键一环。后者试图用一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制度设计,来重塑这座“创新活力之城”的科创生态: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好苗子”,再到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构成一张自下而上生长的“金字塔梯队”。

在创投圈普遍趋向避险的当下,这一套组合拳的指向已经十分明确——与其竞争“移栽大树”,不如大力“孕育种子”,将政策和资本前置到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最初一公里”,在创业马拉松的起跑段就把补给递到选手手里。

杭州科创集团董事长曾维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创新体系,真正破解早期投资难题,为杭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源源不断的优质项目。”

今年初以来,DeepSeek出圈让全球关注到中国企业的AI实力,也让杭州“六小龙”进入大众视野。它们之所以能集中冒头,是杭州多年持续投入创新的自然结果。

这座城市的科技政策体系,一直带着一种不求显绩、但求厚植的气质。正如当地政府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常说的那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其背后是一种延迟满足的城市格局:不急于在既有产业链上“买大树”,而是更愿意耐心为未来的深根系松土添水。

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起航的交汇点,杭州再次凭借“润苗计划”掀起一轮制度创新浪潮。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之后,“润苗计划”成为构建覆盖企业生命周期培育链条的又一重要举措。

梳理《关于实施“润苗计划”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若干意见》)可以了解到,“润苗计划”包括“选苗育优”“扶苗培土”“蹲苗提能”“壮苗促长”“护苗陪跑”五大行动和相应的20条重点政策举措。这不是一次性补贴的简单加总,而是一套系统工程式的顶层安排,将杭州版科创“金字塔”中不同梯度的企业纳入同一套成长叙事之中。

《若干意见》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全市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万家、“好苗子”企业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家、“新雏鹰”企业300家、科技领军企业100家,形成科技型初创企业“铺天盖地”、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金字塔”形企业梯队。

在这套结构里,本次的发力点落在“种子”和“好苗子”两类企业身上。

在创投行业惯例中,种子轮和天使轮被视为早期投资的一部分:前者多用于开发雏形、进行市场测试,后者则更多聚焦于产品概念验证。杭州在官方披露信息中,为其创新生态中的“种子”和“好苗子”作出界定:

所谓“种子”,是指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职工总数不超过100人、营业收入原则上不超过2000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3%的科技型初创企业。

“好苗子”则指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不低于10%、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5%、融资不超过2000万元或估值不超过2亿元的优质科技型初创企业。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市场空白或具有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企业,上述条件还可以适当放宽。

截至2024年底,杭州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4677家。这为“润苗计划”提供了厚实的“底盘”。杭州市科技局副局长俞钧透露,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筛选6000家“种子”企业,重点从“种子”企业中每年遴选1000家“好苗子”企业。

在“润苗计划”的五大行动中,润苗基金属于“壮苗促长”行动的政策举措之一。

根据规划,这只基金重点投向设立不超过5年、人员规模不超过100人或估值在1亿元以内的科技型初创企业,且标的企业必须是处于技术研发或产品雏形阶段、开放融资在A轮之前的早期项目。

从一开始,润苗基金就不是一只常规意义上的政府引导基金。第三方机构 LP 投顾团队在一篇文章中评价说,“润苗基金的设立,其意义远超20亿资金本身。第一,它是杭州创投生态多样性的关键拼图。第二,它是国资创投转型的风向标。”

如果说传统基金投资更像一套基于项目评审的筛选机制,润苗基金要做的则是一位有血有肉的“长期合伙人”,带着明显的去行政化和去短期化特征。

最直观的变化是长达20年的存续期。在政府投资基金乃至人民币基金领域,7+2年是普遍结构,10+2年已属“长线”。润苗基金把时间轴进一步拉长,相当于将自身从“政策性工具”调整为“城市型资本”,真正具备了与硬科技研发周期对齐的可能。

伴随时间尺度的改变,基金对“时点”的选择更加精准。润苗基金将投资阶段限定在A轮之前,强调“第一笔投资”,不控盘、不做第一大股东。加之配套的优先股、可转债等方式,在保护创始团队主导权的同时,也激发和强化了创业团队的主动性。

具象的转变还出现在决策端。润苗基金设立了由七人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其中四席由产业、技术、投资领域的外部专家担任,内部委员仅三席。决策权从“内部主导”有意识地转向“专家主导”,在提高专业化程度的同时,也有效规避了“内部决策惯性”。

与决策机制调整相呼应的,还有润苗基金在杭州基金矩阵中的定位。

润苗基金专注“起点”,后续可以由杭州科创基金、创新基金和并购基金等接力跟投,通过“3+N”产业基金集群,在资本链条上形成自然接力——从种子期、初创期,一直到成长期、成熟期,杭州国资资本已构建一条相对完整的“股权走廊”。

业内人关注到的还有考核机制的优化。润苗基金明确“不以单一项目盈亏作为评价依据”,在国资基金团队的激励和容错上,给出更清晰的制度空间。对早期投资而言,这几个字等于卸下了长期压在国资创投头顶的那只“紧箍咒”,也是破解“不敢投、不愿投”难题的关键一笔。

“润苗基金的启动,不只是增加一支政府引导基金,更是城市发展思维的转变。”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评价道。

周国辉曾任职于浙江省科技系统,不少创投和科技行业的人读过他今年出版的《有为与有效》。这本书以“杭州六小龙”现象切入,总结了“政府有为不越位、市场有效不缺位、人才有根不断代、文化有魂不自满”的浙江创新密码。

周国辉在文章透露了更多关于润苗基金的细节:基金明确聚焦“投早、投小”,专项投资成立5年以内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单个项目投资额不超过500万元,出资比例不超过20%,不做第一大股东。在他看来,基金注入的也不只是单纯的资金,而是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信心,也预示着更多符合市场规律和主体需求的优质服务。

从移栽大树,到孕育种子;从追求短期规模,到培育长期生态。这种叙事背后,是杭州对自身创新路径的一种坚定判断:不怕失败,并且允许失败;不追求控制,而是鼓励试错;不是只看当下的确定性,而是主动押注未来的不确定性。

杭州希望由此培育出的,是一片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杭州市国资委副主任温悦就此表示,打造市本级首期规模20亿元、存续期限长达20年的润苗基金,重点就是为这些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早期支持乃至“第一笔投资”。

创新生态的成熟,从来不是一日之功。在硬科技漫长的时间尺度里,耐心和陪伴尤其稀缺。

当一座城市愿意在“最初一公里”上押注制度、押注资本、押注时间,也就意味着,它真正做好了“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准备。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优秀,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