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00米深的“水晶球”,江门中微子实验将带来什么)
大湾区经济网江门讯,建成仅两个月的江门中微子实验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员成功测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关键参数,精度较此前国际最好水平提升1.5至1.8倍,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这一"地下科学宫殿"关键性能全面达标。这一成果于11月21日通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布,引发国际粒子物理界高度关注。
在位于广东江门700米深的地下实验大厅内,这个直径达35.4米的"水晶球"探测器已开始稳定运行。装满2万吨超纯水的有机玻璃球体内,密布着2万多个光电倍增管,如同镶嵌在球体上的"眼睛",能捕捉到中微子穿过时产生的微弱闪光。"这种精度提升意味着我们对中微子质量顺序的测量灵敏度提高了40%以上。"实验首席科学家王贻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探测器性能超出预期为下一步破解中微子质量谜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被称为"幽灵粒子"的中微子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之一,它不带电荷、质量极小,却能以接近光速穿越地球。自195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其"振荡"现象和质量来源一直是物理学界的研究热点。2012年,我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全球中微子研究开辟新方向。如今江门实验接过接力棒,其首要目标就是确定三种中微子的质量顺序——这一答案将直接影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完善,甚至可能揭示新物理的存在。
大湾区经济网援引媒体采访报道,"中微子质量顺序就像解开粒子质量谜题的第一块拼图。"实验物理部主任曹俊研究员打了个比方,"知道顺序才能准确解读宇宙演化的密码。"不同于大亚湾实验的"测振荡",江门实验要完成更具挑战性的"定质量"任务,这要求探测器具备前所未有的能量分辨率和空间精度。此次公布的振荡参数测量结果,正是对探测器性能的最佳检验。
这项尖端科技突破的背后,是广东持续优化的科研生态体系。从深圳大亚湾到江门开平,大科学装置在南粤大地形成集群效应。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省已累计投入超200亿元用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包括23位院士在内的2000多名高端人才落户。这种"政策+人才+产业"的创新生态,正让广东成为基础研究突破的沃土。
在江门实验站周边,一条涵盖精密仪器制造、辐射防护材料、数据处理等领域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大科学装置就像'科技锚点',能带动整个区域创新能级提升。"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宏浩分析,类似江门实验这样的大科学工程,短期看是基础研究平台,长期将催生出新材料、精密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按照计划,江门中微子实验将持续运行至少20年。随着数据积累和分析深入,这个深埋地下的"超级显微镜"有望揭开更多宇宙奥秘,为人类理解物质世界基本规律作出中国贡献。正如实验控制室墙上悬挂的标语:"振荡微小粒子,丈量宇宙深度",中国科学家正以执着探索,在基础科学领域书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