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兴通讯屠嘉顺:从酷技术到好应用,Agent堵点在哪里

来源:和讯财经 2025-11-21 18:13:4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兴通讯屠嘉顺:从酷技术到好应用,Agent堵点在哪里)

站在2025年的年尾回望历史,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AI发展带动大模型竞赛,多项技术参数不断拔高的同时,多模态能力持续进化。迭代出的智能体,则开始能自主调用工具,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这也让AI大模型厂商,喊起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的口号。

与技术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业落地的缓慢潜行。最近,美国Ramp AI Index数据显示,美国公司采用付费AI产品的比例近期有停滞迹象,甚至出现下滑。

麻省理工学院在2025年7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更指出:95%的生成式AI应用项目效果不佳或中途夭折,这份报告甚至引发了美股震荡。

AI项目为何陷入层层迷雾?从夺目的功能,落到真实的应用,当中的堵点在何处?

对此,中兴通讯(000063)战略和生态首席专家屠嘉顺在与和讯网的对话中表示,目前,大约90%的垂直企业并未真正理解AI,只是生搬硬套,AI技术再好,但仍需要定制和开发更专业的大模型和Agent数字人,才能更好地融入进企业的业务流程,这也是中兴通讯当下押注的一块重要业务板块。

屠嘉顺毕业后便来到中兴通讯任职,曾任NFV/SDN首席科学家,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20年,亲历了中兴通讯从传统电信设备商,转档为AI技术的探索者和领导者。

在屠嘉顺看来,电信行业看似传统,其实一直在吸纳社会的最新技术,从十年前的云技术,到如今的AI,他本人一直对新兴技术有密切追踪的习惯。在他的分享下,我们得知,2025年,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的进化速度正超乎想象。

2026,Agent会出现在千行百业

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这一宏伟愿景的牵引下,AI产业正处于发展中的十字路口。

在这个过程中,“百模大战”的势头正在被瓦解,不少初创企业被曝出舍弃基础大模型的研发,转向应用的大规模落地。未来,是否应该放弃基础大模型研发的话题也引发了业界的思考和争论。有人说,模型大厂将已有能力落地到有商业化前景的应用场景里,是当务之急;也有人说,多模态模型性能跃迁,也不能落下。

对此,屠嘉顺认为,目前行业已形成共识:未来AGI必然还是世界模型——也就是融合图像、视频、音频等多输入的多模态模型。不过针对特定场景,可对其裁剪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的确,业界主流大模型能力正在得到持续的进化。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国产大模型的更新,中信建投(601066)证券发布研报称,百度文心5.0多模态理解能力较为突出,有望为后续模型迭代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语料。MiniMax M2和Kimi k2 Thinking接连荣登开源模型榜首,前者专为Agent和代码而生,成本仅为Claude 3.5 Sonnet的8%;后者则将在token效率、情感表达等模型工程化方向不断迭代,优化模型表现。

大洋彼岸的叙事更印证了这一路径。不但OpenAI的GPT-5.1更新围绕效率和个性化升级,还通过与英伟达相互支撑,使AI能够从实验室走向世界的更多个角落。

屠嘉顺告诉和讯网,像美股科技巨头相互循环投资,正是为了研发终极通用模型,后续再通过蒸馏、剪枝等技术适配不同大小场景,这是当前可见的一条发展路径。

同时,他也指出,另外一条路是发展各行业专有模型,也是更现实的途径:先解决行业专业问题、实现商业闭环,再向终极通用大模型迈进。“比如特斯拉先研发汽车自动驾驶FSD大模型(2个自由度),落地后再升级支持机器人Optimus应用(几十个自由度),从易到难逐步实现商业闭环,其最终目标仍是构建真正的世界模型与通用大模型。”

在模型能力持续提升的同时,2025年的AI产业更讲究规模落地的能力。这一年,智能体是热度最高的关键词,是产业界尝试将大模型从实验室推向车间、办公室和街头巷尾时的一种方案,可以主动调用工具、完成指令任务。

屠嘉顺对此深有感触,他指出,2025年,Agent技术正在从核心趋势,落地到各行业工作流中,成为数字同事,例如中兴在医疗,教育,5G网络运维等领域,已有实际案例落地。

今年7月,中兴通讯与上海第十医院合作的医疗总检系统,能在医疗年检报告中帮总检医生处理重复复杂的文字工作,提升检测时效、降低成本。而明年优化的方向则是,进一步帮医生提取病历、提供治疗建议。

“今年的智能体主要是验证了有效性,明年会开始大规模落地,可以说,2026年,类似的数字助手会大量出现在千行百业。“他指出。

不过,屠嘉顺也提到,从行业的进展来看,对于产业链上下游而言,还有许多Agent尚未很好地嵌入到现有工作流,规模化落地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核心限制指向了大模型多模态能力的不足。

他进一步解释称,过去的大语言模型(LLM)为什么会出现幻觉问题,因为曾经的语料喂养大多是通过语言来学习的。

“就像一个人他没有看过庐山,只是听过李白的诗,所以他对庐山没有感觉。但如果一旦把庐山的视频、电影,甚至包括庐山的所有资料都给他看,他对庐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屠嘉顺谈到,“但对于当下的大模型而言,这是有挑战的,语言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训练成本就如此巨大,未来拿图片、视频,可能语料要大很多个数量级,对于算力的需求也将成指数增长。”

因此,目前AI对文字输入处理较好,但对图像、语音等多媒体输入处理存在问题这一现状,也是Agent待完整爆发的关键瓶颈之一。

实际上,算力紧缺,一直是国产AI产业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英伟达算力撞墙的大背景下,一批国产GPU企业上市进程加快,例如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双雄竞速,开始为自身补充“弹药”的同时,有望加速国产替代。

“尽管现在算力还是一块短板,但国内玩家已经可以看到在努力跟上头部阵营的身位。”屠嘉顺表示,“随着算力难题开始得到解决,DeepSeek OCR等多模态大模型的进化和迭代,明年依托多模态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Agent(数字人)还会有大幅进步。”

这一年,AI除了在toB端低调潜行,C端消费者对于AI产品的接受度亦在不断加强,不少终端厂商在落地路径上,选择推动AI的入口从云端向终端迁移。

屠嘉顺也同意这个看法,在他看来,2026年端侧AI产业链将明显加速成熟,产品会迎来一波小的爆发,这一趋势有明确的行业信号支撑,终端侧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升级将推动产业链加速走向成熟。

其中,手机端侧AI最可能率先跑出来:手机端侧大模型会让人耳目一新。Super CLUE实验室10月测试显示,驻留手机的小模型在自动点单、订票等场景准确率超90%,中兴的星云小模型在13款同类应用中获银牌。它能像“私人秘书”般,让用户一句话完成操作,且保障隐私,是明年端侧大模型爆发的重要方向。

相比之下,2025年火过一阵的“百镜大战”依然会持续,但难快速突破。屠嘉顺说,在实际体验中,目前已发布产品仍受硬件限制,电池小导致续航差,体积小使得摄像头开20分钟就过热。硬件瓶颈尚未解决,使得其难以像手机端AI那样快速爆发,普及仍需时间。

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

具身智能,是科技行业2025年的另一大主旋律,不但高额融资事件不断,人形机器人上春晚、开运动会,教育市场的同时,大众开始沉迷观看机器人跳舞、剪彩,“具身智能元年”时刻随之而来。

屠嘉顺也看到了业界对于具身智能的狂热,但同时也给该大热产业提了个醒:这些演示多是在人工遥控且经历多次失败后的呈现,从实际应用来看,当前机器人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即便在简单重复的工业场景中,也还存在机械自主动作控制等诸多技术难点问题,在C端,更缺乏可靠地技术支撑落地,存在一定的泡沫。

从行业进程来看,目前,具身智能走过了起点开始走向爆发,会先从B端再到C端,这个商用的路径业界已经达成初步共识。

首先,要生产出合格的人形机器人,至于机器人是否应该以人形为方向,屠嘉顺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他看来,目前整个人类社会环境都是以人为本去设计的,包括房间的大小、门槛楼梯的高低,只有人形机器人可以兼容并融入这个社会。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方案划分较为细致,包括了具身本体、灵巧手、具身大脑等,而核心环节中,具身大脑所承载的自主控制与任务自主实现能力当下最为稀缺,是需要重点攻克的核心环节,也是人形机器人当前无法大规模商业落地的瓶颈。

“从现状来看,机器人的机械能力已相对不错,比如灵巧手的抓取精度、具身本体的运动稳定性都有了较好基础,但市面上多数机器人仍以遥控操作为主。”他谈到,这背后的关键问题是,机器人通过视觉、声音等多模态信息自主判断环境并执行动作的能力十分薄弱,是当前最核心的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中兴通讯已在这一领域探索出了协同解决方案,今年夏天GSMA MWC上海展发布的基于5G-A网络的跨机器人协作平台,能构建低时延、高带宽的可靠互联网络,让多品牌机器人协同工作,这一技术也获得了行业的初步认可,为机器人能力升级提供了新的支撑方向。”屠嘉顺表示。

在生产环节,则需要人形机器人融入到工业场景中去,原因是工业场景环境相对简单,比如叠衣服、上螺丝等任务流程固定,不会出现过多复杂意外情况,机器人可实现7×24小时持续作业,能适配其现阶段的技术成熟度。且随着在工业场景中大量普及、测试程序逐步成熟,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推动成本下降后,技术与成本的双重优化将为产业打开更大空间。

从当前进展看,工业机器人已在3C电子、汽车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在工业场景中积累的自主控制、环境感知等技术,将持续反哺机器人能力升级,为后续向更复杂场景拓展奠定基础。这种“先聚焦特定工业场景实现商业闭环,再逐步升级技术能力”的路径,是工业机器人产业最现实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2026年整个具身智能产业的机会点之一。”

在经过成熟稳定的工业级检验后,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一定是走进寻常百姓家。“但短期内难度仍较大,我预计还要5到10年。”

究其原因,一方面,生活场景中与人类的交互频繁,对机器人的机械灵活性、自主控制精度、环境识别能力,以及安全性、可靠性都有极高要求,目前的技术水平尚难满足,需先在工业场景完成技术迭代,才可能逐步向生活场景渗透。

在硬币的另一面,人形机器人价格过于昂贵也是桎梏。“当初特斯拉刚发布的时候,是硅谷领袖才买得起的,但如今在中国,10万块钱就可以买到一辆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完成了从技术突破到商品化的进阶,而这个产业链进化的过程,具身智能还需要5到10年。”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当下资本开始押注具身智能,热钱的进入对于产业链的迭代和试错是有帮助的。“如果大家都很谨慎,要看到商业闭环,这个时间可能会被拉得更长。”屠嘉顺强调。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兴通讯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优秀,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