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佛山创新实践:车间里长出未来产业)
清晨的容奇港码头,一辆载重70吨的嘉腾无人车正平稳地穿梭于集装箱之间。这个看似普通的作业场景,却是佛山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创新不是从实验室开始,而是从真实的产业需求中萌芽。
“我们的机器人是从车间里长出来的。”一位在佛山从事机器人研发十余年的工程师这样形容。这句话道破了佛山未来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让技术在最真实的应用场景中接受检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迭代。
就在今年,佛山企业天太机器人拿下了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万台订单。这个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源可以追溯到像容奇港这样的真实作业场景。在这里,机器人每天要完成数以千计的搬运任务,这些实战数据为技术优化提供了最宝贵的养分。
同样的创新故事,正在佛山精心构建的氢能产业生态中上演。作为这一生态的关键应用场景,蒙娜丽莎集团成为了技术落地的最佳试验场。站在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生产线前,工程师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窑炉介绍:“这条150米长的生产线,每年能帮助我们减少5200吨碳排放。”可以说这条生产线的成功投运,不仅是蒙娜丽莎的绿色突破,更是佛山从氢能技术到场景应用闭环打通的有力证明,为整个高温制造业探索出了可复制的零碳路径。
这种“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的创新逻辑,正在佛山各个产业领域复制。在南海,全省最大的光芯片项目刚刚落地;在佛山全市,超过300家规模以上半导体企业正在构建从材料、设备到设计、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有着明确的产业需求支撑。
很多企业选择佛山,看中的不仅是政策支持,更是这里丰富的应用场景。一位刚在佛山设立研发中心的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在这里,他们的技术能够快速得到验证,这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
支撑这一切的,是佛山精心构建的创新生态。政府搭建基础设施,科研机构攻坚核心技术,企业开放应用场景——这种三方协同的模式,让技术创新能够快速落地生根。目前,佛山已汇聚170多家氢能企业,3000多家机器人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
从容奇港的无人车,到蒙娜丽莎的零碳窑炉,再到千家万户的智能工厂,佛山正在用最务实的方式培育未来产业。在这里,创新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技术不是束之高阁的论文,而是在车间里日复一日打磨的工艺。
这或许正是佛山给我们的启示:最好的创新,往往始于最朴实的需求;最伟大的变革,常常来自最平凡的车间。当技术真正扎根产业土壤,未来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文/南方财经记者 徐晋 吴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