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破常规,比亚迪、宁德时代诞生汽车产业链企业首批院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
11月21日,202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次出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技术负责人的身影,打破了此前相关领域工程院院士均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常规。
吴凯作为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神行超充电池等核心产品的技术奠基人,其研发工作直接定义了全球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与充电速度方面的技术上限。其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球主流车企的新能源车型,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竞争力与市场普及速度。
廉玉波的职业轨迹则展现出跨领域融合的技术路径。他早年学习飞机制造,职业生涯横跨中国汽车研究中心、上汽集团,最终在比亚迪全面主导整车技术与电动平台开发,成为比亚迪实现全面技术输出的关键人物。
在比亚迪,工程师出身的廉玉波是技术体系中的关键人物。2004年,他组建电动汽车研发部门,从三电系统起步,搭建起比亚迪最早的新能源技术架构。
四年后,他带领团队推出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F3DM,实现了插电混动从概念到量产的关键跨越。彼时,全球掌握双模技术的企业仅有通用、丰田和比亚迪三家。但前两者的纯电续航只有约25公里,而比亚迪F3DM已达100公里,这一关键差异,不仅确立了比亚迪“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路线,更让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对国际巨头的弯道超车。
此后十余年间,廉玉波主导的DM技术持续迭代,插混系统逐渐成为比亚迪的技术标签,也推动其站上混动领域的主流位置。从2020年到2023年,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从4.8万辆跃升至143万辆,增长约30倍。
值得注意的是,插混技术路线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优势之一。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中国新能源车出口中,插混和普混车型已替代纯电车型成为新增长点,其中插混皮卡在商用车出口中表现尤为突出。
廉玉波的当选,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插电混动技术路线对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换道超车的战略价值。
对比亚迪而言,这无疑是近期的重磅利好消息。在行业竞争加剧与增长压力并存的背景下,廉玉波的当选进一步强化了比亚迪“技术为王”的企业标签。他也是比亚迪近11万研发人员、累计近1500亿元研发投入与超3万项授权专利的代表人物。
两位企业院士的当选,背后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从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到整车制造的全面技术突破。从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革命,到车用材料的绿色升级,再到整车混动技术的全球引领,这些技术创新构筑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契合“双碳”目标下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