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院士增选中的企业家面孔:科技先锋如何重塑产业格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报道
2025年11月21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如期揭晓。
144张院士新面孔中,除传统高校及科研院所学者外,一批来自产业一线的企业家、上市公司高管和首席科学家格外引人注目。
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7.2岁,60岁以下的占67.1%。院士构成正从高校科研院所向产业界延伸,这些“企业家院士”的背后,是比亚迪、中国商飞、中核集团等一批资本市场与产业龙头。
产业界技术领头人的集中入选,折射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深层变革。
廉玉波的当选颇具象征意义。作为比亚迪首席科学家,他是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代表人物。
从刀片电池到CTB技术,廉玉波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助力我国新能源电动车实现全球销量领先。
据财报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的研发费用为437.48亿元,同比增长31.3%,占同期营业收入7.7%。
廉玉波的院士身份,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最给力的背书。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总师、C909(原ARJ21)飞机系列总设计师陈勇入选。
陈勇主持的C909项目,是中国一大型客机项目,标志着中国商用飞机产业从单一系列向多系列发展,展现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
核工业领域的代表雷增光同样值得关注。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拥有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学位,兼具学术背景和产业经验。
这些新晋院士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不仅是顶尖科学家,更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实践者。他们的职业生涯跨越了学术界与产业界,其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
这些产业界院士候选人的涌现,显示中国院士制度正在适应科技创新范式的变化。以往偏重学术论文和理论创新的评价标准,正逐步向技术应用和产业贡献倾斜。
院士头衔对企业而言,不止是个人荣誉。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企业家院士所在和行业契合了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本次增选工作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产业界院士正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桥梁。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首席科学家吴凯当选,已表明动力电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上市后市值突破万亿元,技术领头人的院士身份将为企业全球化布局增添筹码。
院士称号对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同样意义重大。中国核工业集团作为大型国企,雷增光院士的当选彰显了国有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上的实力。
作为国内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的四家企业之一,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科学家王香增本次也进入增选名单。王香增主持攻克了裂缝性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世界性难题,支撑百年老油田千万吨以上连续18年增产稳产,其工作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新材料领域,金发科技首席科学家黄险波入选。
金发科技作为化工新材料龙头企业,其改性塑料、生物降解塑料等产品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广泛应用。该公司的技术突破推动了材料产业的自主化进程。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总工程师冯江华作为院士候选人,强化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网络。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攀升的鲜活缩影。
从“科学家创业”到“企业家院士”,中国正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良性循环的生态。随着更多产业界代表进入院士队伍,科技创新将更贴近市场需求,研究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最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