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个百万”的锚点:华为乾崑All in启境,如何撬动高端定价权?)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晓芸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近日,广汽集团股价波动明显,其在11月24日迎来了一次强势涨停。
这一动态绝非孤立的资本市场异动,资本投票背后,正是对新品牌启境增长潜力的强烈看好。
作为华为乾崑与广汽深度协同的产物,启境之所以能点燃资本热情,核心在于其手握“三个百万”产品主张、“四个All in”赋能逻辑的双重筹码,前者直指高端市场痛点,后者则为产品力提供强确定性支撑。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的表态,更具象化了这套逻辑:在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他用“一启入境,共赴美好”定义双方合作,并明确将与启境以“绝不妥协”理念,打造兼具“美得出色、驾得热爱、智得自在”的六边形战士车型。
这番话本质是为“三个百万”的产品主张背书,而支撑这份底气的,正是华为从技术、团队、体系、理念维度的“四个All in”全链路赋能。
那么,“四个All in”究竟如何为“三个百万”落地保驾护航?启境凭此能否打破中国品牌在35万+高端市场的“失语”困境?更关键的是,这套“生态共创+全栈赋能”模式,能否成为华系车高端化可复制的方法论?
1、35万+高端市场破局启境撕开百万级猎装轿跑缺口
中国品牌新能源市场高歌猛进,市占率持续攀升。按照乘联会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10月的新能源渗透率达57.2%。
但尽管新能源市场渗透率逐年攀升,却很难在35万元以上的纯电汽车市场找到一款爆款车型。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下半场最突出的矛盾。
当行业竞争重心从电动化增量转向智能化提质,35万+高端市场凭借丰厚的利润空间、对品牌溢价的强承载能力,成为决定行业格局的战略高地。
然而,长期以来,这片黄金赛道始终被海外豪华品牌垄断,中国品牌虽屡有尝试,却始终未能实现实质性突破,高端市场话语权仍掌握在传统豪强手中。
更关键的是,35万+高端区间仍是新能源渗透率的“洼地”。据盖世汽车研究院11月发布的报告,40万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仅维持在4%左右,远低于行业均值。
可这绝非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的缺失。
一方面,传统豪华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仍带着燃油时代的设计惯性,智能体验与本土用户的实际需求适配度不足;另一方面,即便是当前市场中的高端新能源选项,大多仍聚焦于常规轿车、SUV品类,在产品形态创新、场景化体验深化上存在局限,难以满足高端用户对“个性化表达、多元出行场景适配”的进阶诉求。
这些诉求的叠加,催生了高端市场的“真空地带”,也为新品牌的破局创造了绝佳窗口期。
启境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承载着华为全栈智能赋能的新品牌,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产物,而是一场从战略规划到执行落地的深度协同,其定位为“华系年轻品智旗舰”,精准击中了当下高端市场的核心痛点。
作为华为乾崑生态首个落地品牌,启境的入场逻辑清晰而明确:瞄准“传统豪华品牌智能适配不足”的市场缝隙,用组合拳实现精准打击。
发布会上,启境汽车CEO刘嘉铭公布的产品规划,更是将这一逻辑具象化:首款车型定位“华系最美猎装轿跑”,将于2026年年中正式上市,直接瞄准长期被进口豪华品牌垄断的“高端性能旅行车”细分市场,或对标奥迪RS6 Avant、宝马M3 Touring、保时捷Panamera Sport Turismo等百万级车型。
这类车型虽以“优雅+实用”的双重优势圈粉无数,但进口车型动辄百万的定价、高昂的使用成本,以及智能化配置滞后于国内用户需求的短板,导致市场长期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启境的切入恰好击中这一矛盾:既以35万+价位拉低高端旅行车的准入门槛,更依托华为全套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技术,补齐进口车型的科技短板,实现体验高端化突破。
显然,启境绝非高端赛道的“追随者”。它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豪华品牌对细分市场的长期垄断,更给出了中国品牌冲击高端的全新路径。
启境用“成熟制造底蕴打底+全栈智能技术赋能”的模式,在传统豪华与本土新势力之间开辟出第三条赛道,而这一模式,或将重塑35万+高端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规则。
2、“三个百万对标”一场高明的用户心智预售与价值锚定
在高端智能汽车赛道玩家云集、迭代加速的当下,诞生不久的启境敢直接叫板百万级进口车型,其抛出的“三个百万”对标——百万的颜值、百万的驾控、百万的智能,这绝非单纯的产品性能宣言,更是一套精准的市场破局策略。
通过拉高价值预期,启境让后续35万+的定价形成强烈性价比感知,完成提前锁定用户的“心智预售”。
“百万级颜值”的打造,核心商业目的是破解高端猎装轿跑“叫好不叫座”的行业困局,将小众审美转化为大众选择,扩大核心用户基盘。
从品类发展角度看,猎装车市场正呈现从“个性化选择”向“主流选项”演变的趋势。同时,德勤《2025中国汽车消费者调研》指出,85后、90后购车群体中,63%将“造型独特性”与“功能实用性”列为同等重要的决策因素。
但长期以来,高端猎装轿跑为追求低趴溜背的优雅线条,往往以牺牲后排头部、腿部空间为代价,这种“造型与空间不可兼得”的矛盾,让众多青睐猎装造型的高端用户因实用性顾虑而放弃入手,导致品类始终处于小众圈层。
刘嘉铭的表态直指核心:“启境拒绝选择题,要做美得有分寸的车型。”
为此,启境从座椅、底盘等部位逐个突破,以“毫米”为单位挖掘空间,同时加大轮毂尺寸、重构底盘底板、优化座椅布局与悬挂结构,既保留优雅造型,又保障后排头、腿部空间。最终,启境打造出“同级最美”的豪华猎装轿跑,实现了造型与空间的平衡。
这种“造型与空间”的平衡,本质是通过解决用户核心顾虑,让原本小众的猎装品类具备触达更广泛高端用户的可能性。
而“百万级驾控”的构建,不仅是性能的堆砌,更精准踩中“数字底盘+机械底盘”融合的行业趋势,通过软件定义驾控提升产品附加值。
其底层支撑源自华为数字底盘引擎与成熟机械调校功底的协同。华为数字底盘作为“数字大脑”,打破了传统汽车动力、制动、车身、座舱等系统的割裂状态,实现XYZ三轴全域融合控制;再叠加精细化底盘调校经验,形成“硬件打底+软件赋能”的驾控体系。
在襄阳试车场的极限测试中,该车展现的“超稳”性能获得靳玉志“行业顶级水平”的评价,更成为这套驾控体系实力的具象背书。
“百万级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交付即成熟”的确定性体验,这恰恰击中了高端用户对新技术可靠性的核心顾虑。
当前消费者在日常驾驶中对于“智驾”功能的使用率较高,“几乎不用”的消费者数量仅占25.97%。
《中国经营报》的一份问卷调查发现,“智能科技配置”在购车因素中占比已高达43.08%。
同时,随着工信部发布的国家四部委联合公示,L3自动驾驶可以正式合法化的量产和落地了。行业普遍认为L3级技术正进入“爆发前夜”,启境的技术布局精准契合这一趋势。
据「子弹财经」了解,启境首款车有望首搭华为L3级自动驾驶,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能全家桶方案,高阶辅助驾驶、鸿蒙座舱、智能车控、星闪(Nearlink)、通信T-Box等配置悉数拉满。
而这些技术并非停留在“期货”阶段,已通过大规模实际路况验证。仅10月期间,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累计行驶6.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7万圈),辅助泊车使用3657万次,主动规避潜在碰撞26.4万次。
这种经过亿级公里数验证的可靠性,让“百万级智能”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安心体验,有效打消了高端用户对新技术尝鲜有风险的顾虑。
不难看出,三个“百万对标”是启境协同模式的具象落地:以颜值破局小众品类困境,以驾控契合行业技术趋势,以智能解决用户核心顾虑。
正因如此,在启境发布前夕的沟通会上,靳玉志自信表态:“(我们)一定能把这款车做成爆品。”
3、“四个All in”为启境百万级产品力注入确定性
若“三个百万对标”是启境的市场名片,华为乾崑“四个All in”则是兑现这一宣言的确定性保障体系。
不同于传统“供应商+主机厂”模式,华为乾崑从技术、团队、体系、理念四大维度深度赋能,本质是通过资源整合与效率优化构筑竞争壁垒,更以成熟方法论帮启境规避高端化进程中的关键风险。
技术维度的All in,核心是帮启境规避巨额沉没成本,直接获取经过验证的成熟技术线。
作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核心载体,乾崑品牌每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80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已在智驾、座舱、车云等关键领域形成技术护城河。
这些投入与积累并非启境“从零买单”,而是通过生态赋能直接复用。对冲击高端市场的新品牌而言,这种成熟技术的嫁接,既省去了数年研发周期与百亿级投入的沉没成本,更直接站在行业技术前沿。
2025年10月数据显示,搭载乾崑智驾的车型销量已突破10万辆,35万元以上豪华车型市占率过半,每卖2辆豪华辅助驾驶车就有1辆采用乾崑技术,印证了技术的市场认可度。
团队维度的All in,本质是通过“嵌入式协同”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决策同频。
双方打破“甲方提需求、乙方做交付”的行业惯例,采用“合署办公、同频同步、共同决策”的模式,从产品定义阶段就共同研判用户需求,到营销节奏制定全程协同。
这种深度绑定破解了传统合作中“信息传递滞后、需求理解偏差、决策效率低下”的核心痛点,大幅降低了跨主体合作的交易成本与沟通损耗。
正如靳玉志所言,华为团队深度嵌入启境项目,共同研判用户与市场,让启境首款车自带鲜明乾崑烙印。
体系维度的All in,是引入经过市场验证的成功范式,从流程端保障产品质量与品牌口碑。
华为向启境输出成熟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服务)流程。这套流程已在多款热销车型中得到验证,能实现从用户需求洞察、产品定义、研发落地到营销推广的全链路标准化管控。
对新品牌而言,这套成功范式的引入,不仅让产品落地效率大幅提升,更从流程根源规避了试错风险,为高端产品必备的质量稳定与口碑一致提供保障。
理念维度的All in,则是将“用户导向”转化为双方共通的决策准则,成为所有协同的底层逻辑。
经过一年多磨合,“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融入双方工作各环节。刘嘉铭分享的细节颇具代表性:为打造年轻人“Dream Car”,设计团队欲降3厘米车身营造低趴动感,双方未简单削减头部空间,而是技术攻坚精细优化,最终既维持“华系最美猎装轿跑”姿态,又保障乘坐体验,破解美学与空间的零和博弈。从3厘米车高的细节打磨到底盘调校的体验平衡,所有决策皆围绕用户需求。
从客观的商业逻辑来看,华为乾崑“四个All in”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复用、效率提升、风险规避三大核心优势,为启境的高端化之路注入确定性。
而这种生态共创模式的价值,早已超越单一品牌的突围:启境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其首款猎装轿跑明年上市后能否在35万+市场热销,更在于验证华为乾崑生态的赋能模式能否成为一套可复制的商业方法论,这正是其对整个行业最具价值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