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现有的城市化模式?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熙可集团(中国)生物圈城乡统筹项目”在重庆巴南区进行的探索。
巴南区区委书记李建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个项目试验的是“城郊型”城乡一体发展模式,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繁荣、城乡功能一体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一体管理为目标。
《21世纪》:这个项目为什么选择在重庆巴南区?
李建春:巴南的城乡形态是大城市、大农村,我们1820平方公里的面积,城市建成区只有50平方公里,其余的都是农村,所以有空间。
第二个,巴南是后发地区,没有被城市化过程所污染,还保留着原生态,所以这样的项目愿意进来。第三,我们是城郊型,离主城不远,一小时车程就从繁华的都市进入优美的乡村,决定了我们的发展不是假日经济、周末经济。
第四,我们城乡一体的理念,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既能够让农村脱贫,缩小城乡差距,又能够保护生物圈,又能够提高城市品质的逻辑。
《21世纪》:巴南这种农村占比较高的地区,其城乡统筹模式,跟东部的苏州等地相比,特色在哪里?
李建春:苏州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是全面工业化、全面城市化,这样的地区在中国是有限的,我们今后城市化的路径应该是这样的: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市、镇、居民社区组成的自然城市链的形态。
我们的探索,是基于长期的城市和乡村形态这么一个事实,就是我们长期要保留乡村形态,但城市要发展,所以我们建设的是田园都市,比如美国、欧洲,驱车十五分钟,就能看到大片的田园,田园当中有若干的小镇,这才是可取的。巴南城乡一体发展之道,概括起来我们是三个一体的思想或者这是我们的目标追求,那就是城乡经济一体繁荣、城乡功能一体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一体管理。
《21世纪》:实现这种思想具体如何操作?
李建春:我们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农业产业化,转变我们现在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民职业化,解决农民的劳作方式;农村社区化,解决农民的生活方式。
具体来讲首先要通过土地流转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这其中影响到耕地红线,巴南的做法是把原来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成耕地,这样土地可以节约60%到65%,农民又集中居住了。所以,按照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就可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和城市人能够享受一样的公共服务。
大城市不是一条可持续的路径,那么总归要找到一条新的路径,我把我们这条叫做“城郊型”城乡一体发展模式,当然还有偏僻山区型的,不是我这种方式就能“放诸四海而皆准”。苏州、成都相对是“城市型”的城乡一体发展。
《21世纪》:那这种模式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挑战?
李建春:首先就是城乡规划、产权制度、土地制度三项,必须改革,真正能够让城市资本下乡,我们已经过了向农村掠夺资源来建设城市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城市资源进入农村。
类似的项目还很多,比如河北的常青集团,在我们羊鹿山做旅游,借助周边的生态环境做有机蔬菜,同时大范围地种植花卉,吸引城市的人去休闲度假,他的商业模式就出来了,自己有了经济效益,老百姓也有工作岗位,不一定非得进城。
其实这些项目的总体方向就是生态农业,就是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这三者关联性极强,投资成本最低,投资效益最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