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最引人入胜的美国财经新闻之一,就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突破1500点,离1526点的历史高点仅一步之遥,创下五年来的最佳纪录,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对市场而言,标普指数升至1500点是一个里程碑,因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就是在这个节点上下跌的;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时,股市也是在这个节点下跌。
当前美国政府面临举债上限,欧洲债务危机悬而未决,以及日本持续通缩。特别是上周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美国第四季度实际GDP初值按年率收缩0.1%。美联储也明确表示:近几个月经济增长停滞。经济大环境的不利因素,令很多投资人担忧,标普突破1500点后,恐怕“hold不住”。
但是,另有一部分投资人则觉得,当前众多企业的财报都显示现金水平维持高位,盈利也在平稳增长,这些漂亮的数据大大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他们认为经济衰退已经过去。更值得关注的是,环球股市已经同此凉热:最近欧洲股市也站上两年的高点;A股市场也绝处逢生,近期连续上涨。
笔者认为,其实全球股市早已不反映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起到晴雨表的作用。拿美国来说,经济数据的确显示美国企业盈利好转,但很多企业的所谓盈利上涨,并非是经济好转带来的。首先,以大规模裁员和降低员工酬薪等降低成本的手段来实现盈利好转,因为美国企业的成本中,人力成本是大头;其次,大量持有现金,恰恰是因为美国企业担心经济不景气,不愿进行新的投资,在报表上自然会显示出很漂亮数字。这两点是美国那些企业所谓盈利上涨的最主要的内因。
特别表现在金融业。比如摩根士丹利在2012年共计裁员5000人,员工的酬薪降低了4%,使公司每股盈利28美分,相比去年同期每股亏损13美分,财报当然要漂亮得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尔街那些投行的盈利全是建立在去年大幅降低员工薪酬,以及大幅裁员之基础上所取得的,包括高盛、瑞银、花旗、美国银行等。
此外,标准普尔500指数涨过1500点大关的外因,恰恰是美国不断地鼓励借钱消费,以及货币宽松、流动性泛滥所形成的巨大泡沫的结果。更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目前欧、美各国就业、企业家和消费者的信心都没有真正恢复。近两、三年来政府使出浑身解数的救市策略——进一步放松信贷,其实是把泡沫越吹越大。事实证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失效,就业率就是上不去。
这种全球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救市努力,以及史无前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种力度的政府干预实际上是托住股票市场的根源。也难怪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疑问越来越大——这样的股市繁荣能持续多久?作为投资者,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