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媒体报道的“中国政府会加快300项基础设施项目,大概总共会花7万亿元”这一消息,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1月8日表示,中央政府投资不是新增大量的财政投入来强刺激,而是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专家认为,新常态下,政府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托底作用。当前政府投资保持在合理水平,把握投资方向、提高质量效益成为政策重点。随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顺利推进,民间资本投资热情有望被激发。
【政府投资不会下猛药】
“从目前中国所处发展阶段来看,保持适度的政府投资仍然很重要且必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说,中国目前正在抓紧推进面向现代化的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和对外开放布局。与此相联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群的互联互通,也都在加快推进。
张立群表示,在保持适度增长方面,这几年投资增速仍在合理区间。“这几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保持在20%-25%,而2009年的这一数据高达50%以上,这是有明显区别的。我国在1996年-2010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0.1%,目前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水平和过去多年的水平相当。因此,当前的投资增长水平比较适度。”
专家认为,当前,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仅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目前的投资和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截然不同。”张立群认为,后者的着力点在于短期内有效扩大内需,增加需求。而这几年的政府投资,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不断发力,为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打基础、增后劲。
【调整投向结构是重点】
专家指出,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在当前中国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条件下,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既不能加剧过剩产能,又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因此,扩大有效投资,关键在于把握好投资方向。
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七大重大工程包”,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
“在项目选择方面,近两年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的针对性在提高,比如在互联互通、交通设施、环境保护、信息网络等方面。”张立群认为,这些项目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现代版的对外开放,在引导创新驱动发展、绿色清洁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
“把握投资方向就是一定要投到薄弱环节和补短板的行业上来。”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巡视员欧鸿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缺口很大、欠账很多。比如,在生态环保领域,迫切需要加快国土生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水工程建设等;在基础设施领域,迫切需要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等;在社会领域,迫切需要加强健康养老服务建设等。
【撬动民间投资需着力】
“在资金保障方面,当前政府投资呈现出新特点。”张立群表示,一方面,注重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比如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公款消费被遏制,财政资金节约下来,这就在不扩大财政支出总量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加了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能力。
“另一方面,强调财政资金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张立群称,近两年实施的PPP这种公私合作的模式加快推进。2014年面向民间投资开放的80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主要是在能源、交通等领域,单个项目投资上百亿元,加起来总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14年10月份,其中33个项目中,民间资金的到位比重占到了整个投资的41.5%。
张立群表示,现在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只有中央财政投入,还有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政府投资起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在积极打造更好的投融资环境,吸引多方面的社会资本进入和合作。
“从政策导向、制度规范、责任明晰、盈余划分等方面来看,PPP模式正在走向成熟化、规范化。”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投资项目能否引进民间资本,还要看准入门槛、项目属性和投资收益等,关键是要让民间资本顺利进入且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