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那种名叫“海棠花”的老式毛玻璃,是画家郑江对自己生活的透明而又模糊的记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的郑江,在脱离了传统美术创作要求之后,开始挖掘自己的内心情绪。
郑江的绘画表面上颇具有装饰性,在光与色的混合画面中透着模糊的现实印象。将抽象符号具象化之后,他给作品赋予了现实更多的内涵。
一段关于玻璃的创作
2014年新创作的“海棠花玻璃”系列,延续了布面坦培拉油画材料。关于老家和童年的“记忆”,成为他最想表达的感受。在最近的两年中,郑江把画面进一步简化,简洁抽象的表象背后,却体现出现实景观的深刻与丰富。在创作中,郑江反复地磨炼自己的笔触,以达到精准的程度。在长期摸索中,他练就了一种准确表现玻璃质感的技法。
早在大学三年级,郑江就开始了与玻璃媒介相关的创作。一开始的时候,他喜欢在巨大的玻璃瓶罐上描绘人物。而在毕业之后,他逐渐找到了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郑江找到了儿时记忆相关的海棠花纹样。这个纹样,一直伴随着他多年的创作。除去技法的谙熟,更重要的是,他在这种老式的玻璃纹样中找到了与自我生活之间关联的一切。同时,在这些玻璃纹样中,他更加自由的寻求一种与现实生活内在的联系。在绘画与现实的冲突中,那种可亲的、带有记忆味道的纹样,让他的绘画不再是困顿与情绪的表达。郑江说,他还会在这个主题系列中继续创作下去,一些绘画的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记忆与现实的隔离
“当故事或叙事都去除后,记忆最终是否还会存在,它将以什么形式留存?”这是郑江留给自己的问题。他用樟脑粉末组成海棠花玻璃的图案,这种带有气味刺激的材质,也让这种“记忆”慢慢地挥发出来。
在关于记忆、现实与梦幻之间,郑江的另一系列作品《尘》问世了。在对老家旧房子的深刻印象之中,有着那些阳光穿过瓦片缝隙投射在泛起灰尘的地面上,所造成的摇曳、跳动的光线。他用彩色铅笔在画布上日复一日地描绘灰尘在光线中折射出的颜色。色彩和光线一样,变得模糊不清,只有尘土合着空气的节奏在记忆中舞动着。
光与尘,这对形影不离的物质,伴随着转瞬即逝的岁月,将那些源于情感的记忆沉渣,一再扬起。郑江想要通过绘画,将那些虚无缥缈的记忆和感受,用视觉符号固定下来。用简单而表面的素材,传达出隐约而深刻的情感。在光线的照耀下,物象的色彩被割裂,要想还原真实的情景,就不得不把不同的、纯粹色彩的笔触并列在一起。透过玻璃的现实景象,被模糊、虚幻化,而事物则在这些物品的遮蔽下却显得更加的真实。
从印象主义到抽象绘画,架上绘画在受到摄影技术的挑战之后,开始寻求自己的生存逻辑。这个逻辑既可以是绘画本身的,也可以是关于画家自己的。艺术将人的感性与理性同时吸纳,光与色的交织与混合,成为绘画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之一。郑江把抽象化的符号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像是一种对于真实渴求的悖论——清晰的并不真实,而真实的却未必清晰。
被海棠花玻璃隔离的现实世界,正是我们向往的世界,那个我们想要确认的现实彼岸。海棠花纹把我们与现实隔绝开来,也让我们的欲望撞击着它的表面,被隔离的好奇心、被强迫抑制的情绪,变得愈发无法自拔。
抽象艺术市场正在兴起
最近两年,“新水墨”“新工笔”等当代水墨艺术成为不少藏家追捧的对象。而在2014年下半年以来,抽象绘画也开始发力。在下半年的一些重要的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出了不错的成绩。如王光乐、贾蔼力等人,已经在一、二级市场上有广泛认知度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都早已突破百万大关,并持续发力,涨势迅猛。
相对于西方艺术市场,中国的抽象艺术起步较晚,进入市场培育期也相对滞后,但近些年在国内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顶级画廊的持续推介下,国内的抽象艺术市场也到了即将爆发的时期。市场人士预计,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国内一批中青年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市场将被持续看好。
中国抽象艺术有了将近20年的市场准备时期,在当代市场多元化及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抽象艺术或将成为内地市场的又一个宠儿。
郑江,生于浙江缙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个展有“苯巴比妥”,主要群展有约翰莫尔绘画奖获奖作品展、纬度-态度——少励画廊二十周年展、约翰莫尔绘画奖入选作品展(中国)、开放的肖像、景不徙、艺往无前——当代青年艺术现状展、向未来致敬——hi艺术五周年纪念展、旋转木马——第三届中国新锐绘画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