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剧头”
巨量互联网资本进入后,用户思维,扁平化架构,知识产权保护能否形成新的影视作品原创力量?
本报记者 王臣 北京报道
白一骢书房里的工作桌是那种超过大半个身子都难覆盖的台面,大到可以足足放下六台电脑显示器。有的屏幕显示基本素材,有的显示文件夹类别,有的用于写作,但始终有一个屏幕被支在距离最远的地方,播放着一个视频网站的热门节目,白一骢点开“听声”。
从业16年的编剧白一骢创作过许多经典的电视剧作品,《天龙八部》、《雪山飞狐》、《中国式相亲》、《约会专家》……几年前,白一骢就已经不在家看电视了,甚至自己编剧工作室里的电视也被他搬了出去。
五六年前,互联网成了白一骢观赏剧作的途径,甚至是工作反馈的渠道,他不再关心“电视台的收视率”,而是“网站上的点击率”。
2014年,白一骢操刀自己的第一部网络自制剧《暗黑者》,在腾讯播出,半年创下超过4亿的点击率成绩。这一年,被称为网络剧的创作元年,全年自制剧突破55部,1242集(据艺恩咨询发布的《2014年网络自制内容白皮书》),互联网影视平台密集推出投资采购的“大制作”剧集。
“大制作”网络剧有着与传统电视剧同样的规格和长度,以及投资额度,去年8月在搜狐视频上线的《匆匆那年》单集投资额逾100万元。
虽然盈利模式尚未稳定,投资者们对市场前景仍十分笃定,并试图带动传统领域的内容创作人才,优秀编剧进入互联网,打消观众对网络剧制作像是“草台班子搭伙”一样的尴尬局面。
“对于编剧来说,网络剧、电视剧真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传播载体不一样,核心都是内容、叙事。”《匆匆那年》编剧总监田博说。
而最现实的区别是,天壤之别的稿酬。
“这似乎有点像,拿传统电视剧(赚来的钱)来养网络剧(的成本)。”白一骢把电视剧写作当成“本职”,但把极大的创作激情给了网络,“虽然创作角度上都是在做剧,但网络剧一定是未来”。
“预算上能给得高一点,我们就尝试一下吧。”
白一骢自己爱上网络自制的时候还没有微信,一帮朋友在各种QQ群里把搞笑视频链接丢进来。
“粗糙,但有趣,基本没有专业的人在做,但传播性太强了,”白一骢数了数,“几千万人点击看,不可思议!”
那时候他自我判断了一下,“没人丢电视剧链接,电视剧不适合网络传播”。
没多久,白一骢自己把自己彻底推翻了,他自己抛弃电视的同时,大量的用户也从电视机前,转到了视频网站。
有一次,白一骢在上海坐地铁,发现车厢里每一个人都拿着手机或者ipad看视频,他沿着车厢悄悄地从身后看每一个人在看的视频,“我的作品受众在用网络看电视剧”。
2013年之前,白一骢虽然对网络剧心怀好奇心,但一谈到稿酬,就完全打消了念头,一分钟几千块的制作成本,对习惯了电视剧制作成本的编剧来说简直是“本能般地接受不了”。
直到当年10月,腾讯视频的负责人找白一骢商量一起做互联网自制剧《暗黑者》——一部网络上真正的情节剧,像传统电视剧一样讲故事的那种。
白一骢咬咬牙,“预算上能给的高一点,我们就尝试一下吧。”
73万一集的制作成本,对网络剧来说已经有着开荒意义了,但对白一骢的制作团队来说,几乎不及他做电视剧成本的一半。
直到现在,网络剧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从网站的角度,只有个换算模式——用多少钱换多少点击量。
“而这些点击量什么时候能产生价值,还不一定。”白一骢想过,《暗黑者》拍完后可以在网站上播,再可以卖给电视台,“回收成本”。
《暗黑者》上线的同时,搜狐大手笔投资的《匆匆那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宣传,单集百万的成本除了在播放技术层面下了功夫,更重要的是,让内容创作水准不落后,支付编剧团队与电视剧同样价格的稿酬。
“一个放在电视上播,一个放在网络上播,但同样是写故事,”但田博更看好网络平台的发展市场,“一开始可能有的编剧会觉得以往的网络剧水平差,但那是个发展阶段。”
“既有传统编剧经验”又“懂得网络”
出品方搜狐给了《匆匆那年》创作团队较大的创作空间,没有太多的条框和干涉,“或许这就是互联网公司好的一方面,相信年轻人。”田博说。
《暗黑者》成功后,白一骢又接下来《暗黑者2》、《盗墓笔记》和其他的网络剧项目,他琢磨互联网自制剧的特点——直接拿点击率说话,这在他眼里是创作上颇具魅力的事情。
白一骢开始研究《暗黑者》播出背后各种各样的数据,互联网数据报告、机构研究报告,以及一些合作渠道方提供的数据。
他把观众进行年龄段的拆解,观察哪些集点击率最高,哪些情节反馈最好,甚至带着团队研究90、95后们喜欢的弹幕,了解具体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情节是什么。
通过数据他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在这部片中多少人看到多少分钟的时候弃剧了,原因可能是什么;多少人在哪个情节出现了反复回拉,具体是因为情节好看,还是情节没看懂;观赏完视频,用户是去购物了还是去贴吧发评论了。
他把弹幕和贴吧中出现“编剧出来,我保准不打死你”、“给编剧夹鸡腿”这样的评论搜集出来分类,哪些情节是刻意制造的槽点但没有用户反映的,哪些是不经意但反映很好的槽点。
《暗黑者1》播出时,白一骢和他的同事们守在弹幕上,先打上一轮弹幕,看他们想表达的点是不是和最后爆发的点重合,然后为下一集导演修改剪辑提供思路,随时根据网友反馈修订。
在第二季的创作中,白一骢把传统的剧本分流出一部分,专门创作“官方弹幕”引导槽点——左边三分之二是剧本,右边的三分之一是顺便写出来的弹幕版。
网络剧创作时,37岁的白一骢和他团队一共10个人,其他大多数是“网络时代”的90后,团队之间的创作过程就像是一场场“斗智斗勇”。
“我提供十几年的编剧经验,同事们提供更新鲜的血液。”白一骢觉得,创作要保持年轻化的同时,思维更要缜密,因为观众会反反复复地“扒皮”、“捡漏洞”,也要让网友看完觉得“哎呀,我没想到!”
集体创作时,白一骢最喜欢同事们对他的一句评语是,“天啊,你这想法low爆了!”一旦被这么吐槽,白一骢警惕又激动,“哦哦,原来这个就是low爆了啊!”
有一次,他们在讨论男1号中枪,有人要替他挡枪。90后的同事们毫不犹豫,“当然是男2号挡枪啊”。白一骢先是一愣,后来立刻想通了,“要换成弹幕思维啊,这就是对的。”
2014年初,爱奇艺出品的网络剧《灵魂摆渡》脱颖而出,点击量6天破1亿,弹幕网站创下30万的点击量。
该剧编剧小吉祥天本是制作方完美建信影视文化公司的艺术总监,负责公司传统电视剧剧本的统筹工作,但本人是个网络爱好者,在豆瓣是个红人,也是弹幕的忠实粉丝。
最开始公司想试水网络剧时,小吉祥天只是负责寻找编剧,但他发现在很短时间内找到一个“既有编剧经验”又“懂得网络”的人太难了。
他试图在公司内部寻求帮手,但每次一提到“二次元”(动漫、游戏等作品中虚构世界的一种称呼用语,与“三次元”——现实世界——相对)都没人懂,“这事儿挺可怕的”,小吉祥天觉得,一个要给有网络血液观众看的作品,一定要带有这种网络思路。
但一个完全懂网络,而没有传统电视剧经验的编剧,也很难驾驭这部戏,“这种经验是,要了解演员的配合度,创作尺度,神鬼戏方面投入协调的平衡诸多前提下,写一个最好看的剧本。”最后小吉祥天只好单枪匹马上阵。
“专注故事核心”
小吉祥天喜欢思索客户需求,但觉得作为网络剧编剧,更重要的是真诚,而不能刻意迎合和讨好。同样地,白一骢觉得一些“用力过猛”的设计反倒适得其反。
掌握网民的口味,事实上是个很难拿捏的点。“网民们每天接触海量信息,观众口味变化很快。”白一骢试着在构思情节的时候,尽量考虑到其他热门的网络元素,比如,把情节桥段设计得比较适合改成GIF图或者聊天表情。
集体创作时,白一骢也带上经营团队,让他们了解剧作中哪些是可以吸引用户的宣传点。
喜欢上网络剧创作的白一骢最近大半年一边创作一边琢磨,怎么让视频网站合作方赚到钱,“网站能够赚到钱,编剧和网站的合作模式才是良性的,不是他们赔钱,我们赚点小钱。”
白一骢希望有一些合作上的尝试。
比如,有可能在50多集的网剧中,设计3集番外篇的收费内容,一共10元钱。《暗黑者1》结束时,网站做了一个调查,90%的粉丝表示愿意付费收看第二季。白一骢觉得这个数字显然乐观了,但如果2100万观众中能有10%的愿意付费10元,即有2000万元的收益。还有,在网络剧也可以尝试众筹的商业模式等等。
虽然盈利模式不稳定,但白一骢始终看好网络前景,“近几年视频网站的广告收入翻番增长,未来的制作成本一定会跟着收入增长。这个市场早晚会来”。
“可能过两年,会有一批大神编剧们,转过来做网络剧,倒不是转型,只是换一个平台。”白一骢觉得,“编剧工作的核心不能放在噱头上,互动的前提是故事基础,那些数据研究甚至可以是制片方来告诉你,而你只负责写好故事。”
比如,白一骢去年唯一在网络上追的一部剧,是几乎没有网络元素的《北平无战事》。
编剧们普遍如此认同,用户需求可以别人提供,但编剧写故事的能力就像是匠人的手艺。
田博觉得,网络剧是个新事物打破旧格局令人兴奋的产物,“卢米埃尔、梅里埃开创了电影时代,新技术不断冲击,也不断有人质疑。但对于编剧工作来说,终归要清零一切,专注故事核心。”那是从莎士比亚时期到未来一直都不会变的。(编辑 谭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