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人口红利消退的“危”与“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刘波 2015-01-22 08:33:1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发布的数据,在2014年全年经济增速创下24年来新低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出现了连续第三年的下降。据统计,16-59岁的劳动年龄段人口在2014年减少了371万人,降幅超过了2013年。“人口红利”的消退也对经济产生了影响,被认为是经济减速的原因之一。

人口红利是支撑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消退是近年来的明显趋势。不过,中国是不是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目前依然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过去那种认为劳动力供给会源源不断的看法现在已经改变了,人们日益看到劳动力从过剩逐渐走向短缺的风险。这预示着,中国未来将面临日本及一些欧洲国家出现的老龄化社会风险。

但当然,人口红利消退的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已经在近些年频繁出现的“民工荒”中表现了出来。短期内劳动力的供方市场可以降低就业压力,在那些出现劳动力短缺状况的地区,劳动者权利保障和薪酬增长有可能出现实质性的改善,这将带来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国民财富的分配向着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倾斜,这对于经济走向新常态也是有利的。

但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将会造成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利。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而目前这个基础可能正在出现松动。但当然,这在另一方面也会倒逼中国加快对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的改革,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依靠人力投入转向依靠创新,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在国民变得更为富裕之后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速变低,是各国普遍存在的趋势,当然在中国还要考虑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但人口结构的变化又对未来的增长潜力与社会政策构成了风险。所以,对于老龄化的风险,保持多一份警惕是必需的,因为一旦陷入“未富先老”的困境,就势必难以摆脱。养老保障等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必须要跟上人口结构转变的步伐。

另一方面,表现为廉价劳动力形式的人口红利也许在消退,新增人口可能在变少,但是,已有的劳动力队伍仍能发掘出潜力,成为经济的新推动力。这就需要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消费市场,助力经济转型。归根结底,保持“人口红利”还是要靠进一步挖掘制度红利。(编辑 祝乃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