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把握“春运烦”背后的市场信号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陆娅楠 2015-02-13 08:44:3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从运力匮乏时期的“春运难”,过渡到服务短缺时代的“春运烦”,摒弃“等客上门”的旧观念,多用市场思维来提供服务,令人头痛的春运,或可成为一场皆大欢喜的商业共赢

春运高峰将至,有个令人纠结的怪现象不得不说。一边是登录铁路官方网站,不少热门线路仍有大量余票可选;另一边则是“网络黄牛”趁春运又狠捞了一笔。既然有余票,为何“黄牛”还有生存空间?

尽管铁路建设提速,但信息服务没跟上,一票难求的春运焦虑,给了“黄牛”可乘之机。过去,铁路建设长期滞后,买票难的印象在不少旅客心中已根深蒂固。尽管随着去年8427公里新铁路投运,春运热门线路运力已大增;加之去年底火车票预售期延长为60天,也让铁路部门提前掌握春运大数据,可以更精准地根据需求加开列车。然而,哪些地方的运力增加了,哪些列车的席位增加了,增加了多少,什么时候增加……在如此庞杂的铁路信息中找到与个体相关的结合方式,如果铁路部门不对此主动营销,旅客恐怕很难知晓,扭转“火车票、黄牛要”的思维定势就仍在路上。

其次,复杂繁琐的购票手续也会将旅客推向“黄牛”。长期以来,买火车票是各种交通工具中最复杂的。且不说网购火车票先要跑到火车站做身份认证,就是牢记不同出发站的放票时间也颇要费些心思。再加上,热门线路的余票大多是随机上架的退票以及增开临客的车票。这虽然可以防止“黄牛”囤票,但同时也逼着旅客不停刷屏。试想,作为一名在岗职工,谁能一直盯着网站刷票?不少人选择“黄牛”代购,就是宁可多花点钱,也不愿浪费时间,徒增烦恼。

换言之,随着铁路建设进入收获期,春运的难点、盲点、纠结点也发生了变化,从运力匮乏时期的“春运难”,过渡到服务短缺时代的“春运烦”。

从“春运难”到“春运烦”,不是退步,是进步。从“红眼高铁”到“高铁农民工专列”,这些年来,春运供需紧张的局面日趋缓解,不仅是因为铁路运力大幅提升,也是因为列车开行更贴合市场需求。从“哪个渠道都买不到票”到“买哪种票”,再到“从哪个渠道买票”,旅客每多一种选择,就是铁路部门在市场化的路上多迈出一步,而百姓期待这样的步子迈得更快,踏得更稳。

从“春运难”到“春运烦”,不是包袱,是财富。过去我们看春运,看的是运力的紧张,是任务的艰巨,春运似乎成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压在全社会身上的大包袱。可换个角度,短缺就意味着市场。多少企业斥巨资制造13亿人的狂欢而不得,而运输系统却能凭空赢得一次为相当于几大国总人口搬家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巨大商机?无论是增加企业旺季收入,还是培育旅客日常出行习惯,整合春运服务链条无疑将带来一块更大的蛋糕,何乐而不为?

从消除“春运难”到化解“春运烦”,都需要开放的心态为改革铺路。中央多次强调,改革就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运烦”实际是一个市场信号。铁路部门抱怨黄牛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应反思,为什么许多旅客宁愿选择“抢票神器”“网络黄牛”而没有选择正规渠道购票?对互联网时代的春运“新业态”,除了围追堵截,是不是也该考虑新的技术手段如何为我所用?铁路不妨摒弃“等客上门”的旧观念,多用市场思维来提供服务;更不妨放下“一家独大”的念想,以商业化的手段充分调动春运的实际资源来保证服务。届时,令人头痛的春运,或许可以成为一场皆大欢喜的商业共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