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杨挺擅长把对故乡山水、故乡人的热爱,转化为笔墨之下的诗意图景。几十年来,杨挺凭借自己的慧质和苦学,容纳古今、广取博收,将学养融入笔墨,练就了丰富的艺术语言,为当代山水画艺术打开了新的意境之门。
八闽隽秀的山水给了杨挺无限的创作灵感和博大的艺术胸襟。在几十年的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中,他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充分地表现在创作上。个性化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他成为一位风格独特的当代山水画家。
以书法篆刻入画
“题匾篆趣”是杨挺作品的一个明显符号。一方面是由于他在作品中刻意为之的篆字匾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水墨笔触线条刚柔并济、迂回婉转。能以书法篆刻入画则来源于他在书法、篆刻方面的深厚学养,也让他的中国画线条独特而富于魅力。
杨挺早年着迷篆刻,为了更好地学习传统篆刻艺术,他曾不辞辛劳地辗转到河南安阳追慕殷墟甲骨文、临沂银雀山的竹简和泰山石鼓文,汲取其中的传统菁华。青年时代,杨挺师从八闽名家郑乃光学书学画。那时候的他,曾为学习篆刻,从石雕厂购回六麻袋寿山石“下脚料”练习篆刻。他反复临习石鼓文、张迁碑、伊秉绶帖和闽北汉城出土的瓦当文字;摹刻了秦玺汉印乃至吴昌硕、黄牧甫等大师的篆刻作品,求其精意,力取神韵,练就了笔势凝重、稚拙天真、遒劲典雅的篆书功力。
这样的钻研经历,让杨挺很自然地将金石篆刻功夫融入自己的画作之中。将匾额上的款识、印章与画中的线脉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韵律奇诡的小篆书写古韵幽深的语句于画中的匾额之上,使画作中增添了古韵文意。《斋庭清幽》画中古亭、古台、古瓦加上匾额上的古篆,亭前一株千年古树,古色花瓶中插上了一枝梅,再配上古篆的题画款识,一派古色古香古韵。
杨挺将传统篆书的神韵自然地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在“书画同源”的影响之下,他将小篆的线条与造物的线条连成一体,韵律节奏协调合拍,在他的画中形成了“诗书画印匾”的和谐链接。
在去年,他的一幅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园林山水工笔画作品《轩窗满翠微》中,隐藏的六个 “匾额”,就是杨挺刻意为之的“点睛”之作。在亭台的牌匾中,小篆题字正是画家要强化画中的趣味点。这小篆题匾的释文分别是:“踵兹逸怀、与诗争妍、集雅阁、艺苑聚芳、撷英斋、怡神养素”,点缀了亭台楼榭的品质,形成了一道无限意境、无限乐趣的风景线。
在“以书入画”方面的游刃有余,正是他“写”的深厚功力的体现。借助笔墨线条的表现力,杨挺将书法、诗词、治印有机地与绘画结合起来。这让他的笔墨线条就有了个性情绪,更加耐人寻味。
个性中的八闽图景
杨挺注重从古人那里汲取笔墨技法。他告诉记者,他曾在学画之初受到元代画家王冕墨梅枝条的影响,特别是那种如锥划沙、力透纸背的笔法让他着迷。后来他又专程前往永乐宫和敦煌临摹学习壁画艺术。
杨挺自称“笔墨线条主义”者,线条遒劲、自然洒脱。在工笔画作品中,他努力将线条画出朴拙之感。画面构图的视角广阔,结构空间错落有致,配合线条的张力更加富有节奏,营造出新的中国画的线描艺术。
杨挺的作品取材别致而又贴近生活,画面构图饱满,用色讲究,而又不乏通透之感。他的笔墨线条富有弹性,带有小写意特点的勾线,拿捏恰当、劲健俊逸。
他在兼工带写的作品中,融合了中西方色彩技法,在清丽明快中蕴含着浑厚苍润,既洋溢着时代气息,又充满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穿行在这些作品中间,如同走进江南诗意盎然的青山绿水、丝竹园林和幽深的传统民居之间,令人流连忘返。
杨挺喜欢在创作中大胆地采用灰色调子,同时运用不同的色彩对比,变化微妙,造成清新脱俗的视觉效果。在作品《轩窗满翠微》中,山林、房屋、桥梁有着清冷的基调,但画面结构层峦起伏,结构律动。作品画面色调清丽、明快,在冷色为主的画面中营造出幽静、清爽的山水意境。
杨挺着力于创造山水画的个人图景,以别出心裁的构图和独特的透视关系,构建出极具个性的当代山水体系。
画家小像
杨挺,1950年11月生于福州,祖籍福建晋江,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福建省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第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会员,《画院·画家》美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