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全球发布会在上海召开。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将破纪录地邀请四名中国艺术家参展,而徐冰时隔22年之后,再度将自己的标志性作品《凤凰》带到威尼斯。1993年,小有名气的徐冰通过《天书》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而一举成名,时隔22年之后,徐冰携带着环保主义作品《凤凰》再度出现在威尼斯,吸引了业界瞩目。
从垃圾堆里飞出的《凤凰》
无论你是艺术爱好者还是藏家,只要涉足当代艺术,就不能绕开徐冰的作品,而且只要看过原作,必定会对他的语言和符号探索留下印象。从《天书》、《艺术为人民》到《地书》,徐冰作品的形式探索与艺术史的对话是非常清晰的。
《凤凰》是徐冰归国后的第一个大型作品,创作于2008年至2010年。旅美18年,徐冰回国后第一次踏进北京CBD的工地时,就被这些建筑废料原始粗陋的美感和高楼大厦背后的真相深深吸引。他同意了委托方的邀请,决定用这些建筑废料制作艺术品,作品的最初构思是仙鹤,但遭到了投资方的否定,最终的形态是中国人熟悉并喜爱的吉祥图腾——凤凰。
开始创作之后,徐冰迷上了这些垃圾。塑料安全帽、屡见不鲜的红蓝彩条布、铁锹、钢管等等统统成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凤凰》包括凤与凰,每只长达28米,重六吨,全部由建筑垃圾和废弃的劳动工具制作而成。徐冰说:“我希望它很浪漫,很美,同时又很凶猛,带有神性,怪异的同时又非常现实。它用一种非常低廉的材料来打扮自己,让自己变得很有尊严,又带着伤痕累累的感觉,这就是《凤凰》的感人之处。”
与上海颇有渊源的《凤凰》
按照计划,《凤凰》将被放置在北京CBD某栋新建的大厦之中。这座建筑计划采用透明玻璃为主体,按照钻石的形状建造,而《凤凰》将被放在辉煌的大堂中。可以想像它那粗糙带有原始气息的样子,与现代化建筑的精致,以及资本的光芒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恰恰可以将人们的思考带入繁荣背后的现实之中。然而《凤凰》的诞生却历经磨难,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因委托方资金的匮乏,几乎断绝了它出生的可能。
《凤凰》的难产,又为这件艺术作品增加了看不见的内容。现在看来,这些艰难的过程都成就了它生命中的趣味。《凤凰》经历两年多的曲折后,在世博园甫一亮相,就引来媒体关注,并将它与当前流行的“环保”“低碳”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在本次亮相威尼斯之前,《凤凰》已经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亮过相。2010年的夏季,徐冰的《凤凰》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展厅不是财富中心那样富丽堂皇的地方,而是一个由废弃的车间改装而成的。据说,在世博会的各式临时搭建的绚丽展厅中,只有这个废弃的车间的屋顶能够承受如此沉重的凤凰。在白天,无论是空间还是作品本身,都裸露着被遗弃的色调,唯有晚间,幽明的灯光让凤凰在黑暗中翱翔,比博览会上任何一个展厅都显得更加辉煌。
就是这只大鸟,以其富于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在民俗的、当代的、艺术的、社会的这些概念中自由游走,从北京的CBD到上海的世博园,再到如今将吸引全球艺术圈目光的威尼斯。
《凤凰》诞生后,最有意思的是它“嫁鸡随鸡”的性格——放在北京CBD,它散发着一种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隐喻和思考;放在上海世博会,又增添了对历史绵延的追溯;而最终它又会前往威尼斯,或者会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一个东方符号。
暗喻中国现状的《凤凰》
随着《凤凰》的诞生,争论也纷至沓来。根据调查,路过《凤凰》现场的老百姓,包括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对它都非常喜欢,疑问来自艺术圈。比如,有人认为它的造型太柔美,特别是晚上点亮灯光的时候。也有人觉得它看上去十分丑陋。还有批评的声音指出,这个作品太笨了,太“费劲”了——徐冰过去的作品都是四两拨千斤的,但现在这个变成“千斤拨四两”,因此太不“徐冰”了。
在采访中,徐冰并不回避《凤凰》带来的这些争议。他笑说,在他看来“美”或“丑”并不重要,那不是他做艺术的出发点,甚至所谓风格也没有那么重要。“没必要认定这是徐冰的还是谁的。我从不把保持、建立、完善自己风格作为追求,从来不从材料、风格、流派入手考虑艺术。我希望人们从中获得的满足是一种有关看待事物的态度,思维能得到启发。就像《凤凰》的创作,我感到高兴和满意的是它的唯一性——它的这种感觉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获得,也不可能诞生。”
徐冰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出其不意之处,带给人的感觉是充满回味的惊诧。正如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奥奎所说的,《凤凰》是他“唯一看到的使用中国人的态度来制作的艺术”。而以《凤凰》为代表的,徐冰构筑的艺术世界,或者说他进行创作的“中国人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奥奎的回答既简单又朴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如今早已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中国,就像这件《凤凰》一样,一点点把过去扔掉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重新捡回来,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