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力拓CEO威尔士:力拓铁矿石吨矿成本仅约17美元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日,矿业巨头力拓CEO山姆·威尔士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言中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他表示,力拓等矿业企业将有望从中国钢铁产业的成功转型中获益。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进行圆桌对话时,威尔士称力拓近期并没有新的并购计划,而将继续选择“练内功”向公司内部挖掘更多增值空间。

不担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威尔士介绍,去年力拓的业绩表现不俗。去年获得477亿美元总营收,在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这一数据比2013财年下降了54亿美元,但是净利润增至65亿美元,同比增长78%。

他表示,在力拓所有销售收入中,大约38%的收入来自于中国,过去5年中,力拓从中国采购的各种大型设备、原材料的资金总额超过了60亿美元。中国对力拓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市场。

威尔士举例称,此前他刚与黑龙江省省长的会谈。中铝与力拓联合成立的中铝力拓合资勘探公司正在黑龙江省内进行矿产勘探工作。而力拓采购大型矿车的企业总部也位于该省的齐齐哈尔市。

关于经济放缓对矿业企业的影响,威尔士并不回避。“大家可能会以为,我一想到未来就该做噩梦了。未来,或许大宗商品价格更低、经济增速更慢,也不那么资源密集了;未来,或许我们的客户会因为改革的进程和结构调整而经历阵痛。”语气一顿之后,威尔士强调,如果中国不经历这些改变,他才会更加担忧。“中国如果试图延长一个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那样我才会更担忧。现在看似一些艰难的决定,越是犹豫不决,问题也就变得越棘手。而当问题严重到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经济的震动和不稳定的风险将更大。”

威尔士说,中国经济的增速确实放缓了,但毕竟依然是在增长的,而且增速的放缓是在日益庞大的基数之上。

“中国是一个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即使中国GDP增速7%,也相当于日本这个5万亿美元经济体14%的增长。如果日本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14%,我相信所有新闻头条都将陷入狂喜。但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等量的增长时,却好像被报道成了一个坏消息。”

威尔士认为,从经济增长的绝对值来看,中国每年增加的总量依然巨大。而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也会使需求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

“中国增速的放缓无疑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些重点,但是我们也不必太惊慌。幸运的是,矿产行业特性需要我们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威尔士称。

目前暂无大型并购计划

今年以来,铁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下跌。澳大利亚工业部18日预计,2015年铁矿石将跌至每吨60美元,较上年下降31%。澳工业部称,中国钢铁需求量仍将低迷,本已过剩的全球市场将再增加1.11亿吨铁矿石供应,市场短期难以翻转。而瑞银等机构则预计,2016年铁矿石价格将继续降低至每吨58美元。

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令矿业巨头力拓、必和必拓等公司纷纷削减开支严控成本。3月初,力拓中国区总裁任滨彦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力拓今年要进一步节约开支7.5亿美元,2015年到2017年3年内支出将不超过70亿美元。

除了降低支出外,力拓也在进行架调整构以进一步控制成本。2月27日,力拓方面确认将煤炭业务和现有的铜业务合并。架构调整后,力拓的业务集群将被缩减成四个板块,分别是铝、铜和煤炭、钻石和工业矿物及铁矿石。

在回应架构调整的目的时,威尔士称,力拓的煤炭板块业务在过去2年中运营成本已经降低了8亿美元,但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下跌,所以还是将煤炭业务与铜业务两板块合并以减少运营成本。而为了让矿山方面减少开支,他总部的办公室等上层机构必须先带头开始精简并减少开支。

威尔士称,目前力拓并没有新的大型的并购计划。因为力拓希望并购的是那些成本曲线较低、有竞争力的资产项目,“但市场中能够被收购的大多是成本较高的项目。力拓对这些项目并没有兴趣。”他认为,目前力拓已拥有很多优质资产和项目,力拓应该致力于向内优化业务,削减成本,向现有的铝土矿、铁矿、铜矿、二氧化钛等项目深挖增值空间。

据其介绍,目前力拓生产铁矿石吨矿成本在19.5美元,加上油价下跌及汇率等因素影响,吨矿成本折算下来大约为17美元,与55美元的市场价格相比,力拓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因为这个成本优势,即使是铁矿石价格低迷力拓也可以大胆扩产。”根据计划,力拓西澳产量将从去年的2.9亿吨增加到今年的3.3亿吨。

威尔士并不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而担忧。他表示,力拓从1973年开始向中国供应铁矿石,而力拓在华拥有广泛的客户群,而且这些客户大都是第一梯队的大型钢企,他们的生产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双方的合作都是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在皮尔巴拉地区的矿产品质很好,中国的钢厂依然要继续生产,所以他们对矿产品的需求也将是持续的。”(编辑 徐炜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