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企业“触网即火”的表象解读之下,互联网巨头与传统药品生产商、零售分销企业对互联网医药各有所需才是背后的深层次诱因。
本报记者 陈时俊 上海报道
当“互联网+”风暴席卷各大行业,医疗与医药电商无疑是风口上最为“当红”的一大领域。即便处方药网上销售新政迟迟未见落地、各级医院间处方、患者信息的技术基础参差不齐,但这依然无法阻挡互联网与医药两大行业的翘楚涌入其中。
仅2013年至今,至少有数十家传统药品制造、药品分销企业介入电商领域,被冠以医药电商、移动医疗概念股的上市公司更是不计其数。而腾讯、阿里巴巴、1号店等大型互联网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交易牌照、收购线下企业的消息也屡见报端。一场跨阵营的大战,早已无声打响。
在传统企业“触网即火”的表象解读之下,互联网巨头与传统药品生产商、零售分销企业对互联网医药各有所需才是背后的深层次诱因。
而在这场大战中,以参与者的规模体量、参与环节的深度而言,上海医药与阿里健康可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种子选手”。从其埋线布局的思路,不难窥出当下互联网医药大潮中的挑战与机会。
多阵营混战:市场空间有多大
2015年进入3月,互联网医药分庭抗礼的各大阵营新动作不断,纷纷亮出了未来数年的战略布局。作为互联网大佬进入医药领域的典型,阿里巴巴集团倾注众多资源打造的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在近期宣布了其全链条的生态规划。
据悉,其医药领域中“医”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包括了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受诊方(患者)、支付者(医疗保险)以及健康管理、云药房、检查检验等一系列环节。而“药”的业务则与其近年来联手众多零售药房打造的网络售药体系息息相关。
“阿里健康所打造的业务是医药不分开的,相比传统药企而言,公司在技术与数据的运用有着天然的优势。”阿里健康一位内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互联网巨头介入医药大盘的做法,在业界“英雄所见略同”者众多,腾讯与京东等阿里巴巴的老对手也早已在此领域安排着自己的棋子。
相比之下,这场产业混战中的另一阵营--传统医药工、商业企业,其参与热情也从去年开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喷发期。
3月25日,新华制药(000756.SZ)对外宣布旗下医药电商平台——“新华大药店”建设完成,目前处于业务开拓之中。这也是这家公司获得新版 GSP 认证后试水电商的又一里程碑。去年6月,该公司取得了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随后7月上线试运营。
不过,新华制药的电商之路更多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阶段性进行,目前仍主要在知名电商交易平台“1号店”和 “天猫”旗舰店进行运营。
国内医药工商业综合巨头上海医药介入互联网医药则引起了更多关注,其如何在庞大体系架构下有序对接资源,成为核心焦点。
3月9日,上海医药(601607.SH;02607.HK)发布公告:“由上海医药及电商管理团队以现金方式投资设立上海医药大健康云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药电商公司),公司定位于为患者提供处方药O2O销售、健康管理的服务及贸易型电商。此次设立的公司由上海医药出资人民币7000万元,电商管理团队出资人民币3000万元。”
至3月18日,上药电商公司正式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其董事会、监事会的名单也随之公布,上海医药董事长楼定波,执行董事、总裁左敏,财务总监沈波,上药旗下两大商业巨头上药控股和上药科园主要领导、集团战略运营部负责人等均在其中。
以上市公司平台出资并宣称配以顶级资源的上药电商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大型综合医药巨头介入该领域的案例,此前九州通(600998.SH)、国药集团或是本身主业集中于分销业务,或是涉足互联网概念仅在OTC、保健品销售上小试牛刀,全面开花者寥寥无几。
上海医药战略运营部总经理刘大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新公司的业务核心有三,分别是处方导流、O2O购药以及未来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管理。目前短期目标是以创业型公司进行启动,希望以半年时间完成自费药、处方药市场的布局,中期目标计划通过此后的18个月将药品销售推广至肿瘤、抗病毒、肝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大领域,而长期目标则是希望在5年内覆盖药品的全治疗领域。”
随着参与者的急剧增多,互联网医药电商门槛将被踏破的说法也渐成共识。根据目前政策规定,参与互联网医药电商的企业本身有着隐形门槛,所需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分为A、B、C三种——“A证为国家局审批,拿到A证的企业可做第三方药品交易平台,但不得向个人提供药品销售服务;B证由地方局审批,企业服务方式为与其他企业进行药品交易(即B2B平台);C证则是由地方局审批,企业服务方式为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即B2C企业)。”
“医药电商门槛降到很低了,无论A、B、C证中任何一个交易证都已不构成太大难度,这也极大地繁荣医药电商市场、丰富了行业的‘玩家’数量。”刘大伟坦言。
医疗市场:系统端卡位战
作为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健康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横跨医药两界,最终为其安身立命的支付推广与流量导引进行服务。就在近日,阿里健康公布了其在医疗端的资源整合进展,从中不难看出公司在基层市场的重点安排。
“下一步阿里健康将与民营医疗机构展开深入合作,现已向全国18万家医疗诊所发出合作的邀请,希望能打造阿里健康的医院云平台。”阿里健康相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
而据记者了解,这18万家诊所或许只是阿里健康医疗结构笼络网的一小部分。“目前卫计委所统计出的约60万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诊所、医疗站)都是公司攻关的方向。相较于大型医院,来自基层的医疗机构更容易突破。”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该人士还表示,互联网公司对于大数据和系统接口技术的娴熟运用,能够帮助不同情况的医疗机构统一完善其系统,真正做到跨区域之间病患、用药信息的互通。“目前在很多城市的医疗机构,这样的系统往往既要收费又复杂难用,这也给了企业很多商机。”
而为尽可能快而广地推开自家平台与各医疗机构的HIS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系统,指医院管理和医疗活动中进行信息管理和联机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相联,不同阵营也打响了系统端卡位战。
3月23日,阿里健康宣布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接入该医院的HIS系统,而这也是公司在北京地区实现与北京军区总医院的战略合作之后推进电子处方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以系统接入作为前导,也能为其在“药”端通过电子处方销售处方药带来技术上的便利。
当然,拥有技术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并不意味着能轻取这一块市场,诸如上海医药这样的传统药企也正希望通过自身常年来与医疗机构紧密的业务关系为自己分得一杯羹。
现阶段我国医药电商可一分为二,以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医药业务构成了贸易型电商,而为了满足教育/预防、自诊/轻问诊、导诊/挂号、诊断/治疗等医疗服务不同环节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电商,则被统称为服务型电商,目前每一环节都已有数家成规模、获得风投资金的企业盘踞在此。
“上药电商公司希望在医的方面提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协助医院降低运营成本,从而谋求优先获得处方的资格。”刘大伟直言。“为打造出这样的服务,上药推出了线上三大平台——电子处方平台、药品数据管理平台、患者数据管理平台,将三者结合起来做成以药品为中心、涉及多方利益的大数据平台。”
无论是阿里健康还是上药电商公司,对每一环节的推进都是医院资源与IT技术的双重考验。阿里方面似乎正以电商下乡的热潮推进阿里健康的医院资源收集,“以农村包围城市”,而九州通、上药这样地域优势明显的药企则在各自的大本营强力攻关各大医疗机构。
以岭药业(002603)电商总经理邵清曾对外直言不讳地表示,阿里不会寄望于三甲医院能够慷慨解囊,三甲医院只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运作。而大量的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甚至是民营医院,才是阿里“最容易下手的地方”。
据上药方面介绍,公司有着与15000家医疗机构的合作基础,上药所打造的电子处方平台就是希望与医院药房直接对接,并以其自建的处方药系统形成处方药平台。
具体而言,当处方药转化成订单后,进行系统的标准化对接(药品信息的匹配、药品质量与规格的匹配、与零售店对接、下单者就近物理位置的匹配)。由于药品、零售信息极为庞杂,如上药这样的企业基本都是采取分品类的做法进行推进。
目前我国药品网上销售暂时只能以OTC(非处方药)和保健品为主,但处方药网上销售开放预期强烈,各家企业早已有所打算。身为国内前三大药企之一的上药,丰富处方药产品线也使其将电商销售的重点落在了目前尚少人布局的处方药销售上。
“阿里健康主要是以患者上传处方为主,我们则会在医院电子处方和患者上传两方面一起推进”。刘大伟表示,由于药品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上药打造的处方药销售系统将参照美国最大药品电商CVS的做法,在销售页面只留处方上传和第二次续方的引导,辅以针对医生和患者的不同界面,来开发其自身的流量导入。
药品零售:线上线下进退战
如果说医疗端的争夺更多是为参与者流量引导做文章,那药品实际分销则是在线下药房聚集、支付与配送资源的另一综合考验。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药品销售渠道资源分布中,医院与零售渠道各占八成和两成,而未来中国合理的分布更可能向目前美国的渠道分布比例靠拢,即医院与零售“四六开”。
有业内声音指出,这将是一场地域市场门槛对抗平台资源吸引的强强对拼,电商巨头与实体药品零售方都有着无可替代的独有优势。上药、九州通这样的本土药品分销巨头正在加快复制海外先进电商的线上线下联动模式。
“用美国医药市场模式来对比我们的模式,能看到两者模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目前美国医药市场达到2000多亿,其中电商占了整个零售的30%(处方药占了一半并以每年保持10%的速度增长)。”刘大伟表示,“在处方药的零售市场中占据主导的绝非亚马逊或eBay这样的北美互联网公司,而是拥有线下资源的传统医药企业。”
以美国两大药品电商平台CVS为例,该公司和全美第二大药房Walgreens(沃尔格林)分别占据美国处方药电商23%和16%的市场份额。CVS通过旗下三层药品零售网——专业药房Care plus、快速诊所One minute clinic以及CVS零售门店打造出了由点及面、满足不同需求的药品销售网。
诸如上药(拥有雷允上、华氏大药房等)、国药(国大药房、民生堂药房等)、九州通(九州通大药房)等本轮参与电商布局的综合药企,自身拥有众多区域药品零售的资源,但在进入核心市场外的区域则一直进展缓慢。
上药电商公司透露,公司也将学习CVS的模式,打造药品端对端的服务,为医院端优化药品供应、采购、库存及物流运输的流程,在医药内部形成闭环销售以节省成本。而在对自身现有和开放吸纳的药店资源,用以承接各方处方药的销售。“初期在十大城市推广专业药房,以期做到辐射150公里、6小时内实现配送的目标。”
而依仗着自身强大的流量优势,阿里健康则希望笼络高度分散在全国的中小连锁药房,为自己的医药电商落地配送。自去年末开始在河北、浙江等省推出APP上传电子处方、药品比价业务后,其与石家庄三大连锁药店乐仁堂、神威、新兴药房均达成合作。而在阿里巴巴大本营的杭州市,现已完成了和国药、华东、老百姓等八家连锁超过200家门店加入阿里健康网上售药平台的合作。
相较之下,在区域市场不足以在工商业打通优势的中小型药企电商,则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
有知名药企电商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诸如新华制药、以岭药业旗下的电商更多是探路者的角色,前路还不可知。“未来这些企业的电商业务都势必要面临和天猫、京东这样的平台型药品电商竞争的挑战,而除了其为数不多的自家产品之外,其他药品销售又没有独家权,加之本身药店资源也比较匮乏,这都意味着其有着天然的大瓶颈。”(编辑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