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成为最热的话题。
“尽管‘一带一路’目前还有很多具体细节没有出来,但就目前讨论的版本和内容来看,应该说是一个多赢的安排。”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陈志武3月28日下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
陈志武认为,中国目前很多产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譬如建筑行业。随着国家经济增速的放缓,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过剩的产能予以消化。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也可以通过中国提供的资金、设备以及基建人才等,使得运输速度、成本、容量都发生好的变化,从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
陈志武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应该在国际事务、世界金融秩序方面扮演相应的角色,作为亚投行发起国是中国进一步发挥大国角色的非常关键性、历史性的一步。亚投行的建设可以与“一带一路”很好地配合,使中国4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得到充分发挥。
陈志武也指出,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时,中国应积极汲取过去援非时的经验教训,即仅仅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没有主动融入当地的社会,并没有真正做到与当地社会的互联互通。
防范三大风险
《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很多国家,地缘政治复杂,中国如何防范投资风险?
陈志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多需求目前得不到满足,是因为基础设施尚未到位。所以,要把周边几十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真正带动起来,还必须同时伴随着当地国家自己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
说到可能的风险,第一个是资金回报的风险。中国把这么多的钱投资到那么多的国家的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项目,方方面面的基础设施做了以后,如果那些国家本身没有做相应的改革,那么这些基建项目存在得不到实质性回报的风险。
第二是结构性风险。最近的一些报道称,中国国内三十几个省市各级政府报上来的“一带一路”项目加在一起大概需要10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而很多地方政府借助这个话题要在当地建很多配套基础设施和项目投资。如果批下来的话,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动向,因为哪怕这104万亿的项目中只有1/3被批准,也要花30万亿。
第三是信贷风险。如果为了支持“一带一路”的几十万亿投资,又要让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做更多信贷的话,那么这些负债将会是GDP的3倍多甚至4倍的水平。
所以,这三方面的风险要注意防范。
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是否会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陈志武:当然会有一些推动作用,因为“一带一路”按照目前的理解,在海外的很多基础设施投资都会是由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一些银行来提供融资。这些资金去购买设备、材料和用人的时候,尽量地会被要求从中国公司手中去买,而中国公司也会派人到当地去建设。这样整个设备材料和员工工资都将是用人民币来进行支付的,可以把人民币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从而让人民币可在中国之外使用流转,更大地发挥作用。
但是,要真正让人民币国际化还是要其他相应配套改革跟上来,尤其资本账户方面的改革,否则单纯靠“一带一路”是做不到。
《21世纪》:目前,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纷纷宣布将加入亚投行,您认为他们加入的诉求在哪里?
陈志武:这些国家加入亚投行的诉求完全是正常的和自然的。首先他们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为尤其是欧洲国家,他们现在面对很大的本国经济挑战,不管是希腊,还是意大利、法国、英国。他们都知道中国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中国其他的财富总量、金融资源总量还是非常多的,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支持中国组建亚投行,使得中国能够在资本方面给予进一步支持,当然也包括帮助他们本国企业参与亚投行承做的项目。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