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低通胀甚至通缩风险延缓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针对这一情况,各国央行纷纷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也自去年11月以来做出了两次降息、一次降准的调整。目前,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物价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市场普遍认为,当前货币政策有望调整,未来宽松货币政策可期。
3月30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了《2015年第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报告认为,虽然中国货币政策在稳健基础上出现了放松迹象,但货币政策取向不会发生变化。同时,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上周末举行的“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鉴于全球通胀在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在下跌,中国将谨慎、警惕出现通缩风险。
实际上,周小川行长在博鳌论坛上透露的信息可以概括成三点:一是,中国通缩前景仍不确定;二是,中国不会和海外一些国家一样推出宽松政策,因为如果推出,很可能会对一些传统行业造成大的麻烦和难题,何况中国在2008年已经推出过一次宽松的政策;三是,即使推出所谓的宽松政策,也将是结构性的。正如他指出的,中国过去信贷投放的存量很大,现在物价下行只是经济增速放缓的伴生物,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缩。
近期的数据显示,中国实体经济总体呈现出某种疲弱态势,生产面下行压力有增大趋势。日前公布的工业经济数据显示,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大幅下滑至-4.2%,创2012年2月以来新低。发电量同比跌幅进一步加深,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显示生产活动并不景气。
由于春节假期结束需求减弱,天气转暖蔬菜供应增加,食品价格在春节后持续环比下跌,通缩压力继续上升。商务部周度食品价格继续环比下跌,跌幅有所收窄,而工业品价格同样延续下降趋势。根据汇丰制造业PMI的“预览版”读数,3月中国制造业活动已收缩至11个月内的最低点。这表明,3月份中国制造业的情况略有恶化。
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通缩苗头显现之时,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调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迫切需要政府出台降息降准措施,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可期。但这一观点让人无法完全认同,笔者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应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服务,因形因势调整,实施上将更灵活,降准、降息有可能,但不应视为必然。同时,货币宽松还需要考虑资本外流的风险,因为这可能导致即使大幅放松,也对抬升物价作用不大。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仍很突出,短期内外需持续下降的局面难以扭转,政府投资似乎心有余力不足,而民间投资难以接过政府投资的接力棒。中国政府有必要且有责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健康发展,决策者需要根据现实,做出明晰的判断和果断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