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东西方当代陶艺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引起了业界对陶艺发展的讨论。
本次展览邀请来的四位陶艺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大多从事大型的、与建筑环境空间相关的公共艺术性的当代陶艺,或装置艺术性的当代陶艺。策展人认为,这也许是未来陶艺一个重要的方向之一。相对于国内目前主流的传统陶艺制作,国际陶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产品开发还是制作工艺上,都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本次国际陶艺交流或将促进国内当代陶艺市场的新发展。
未来的陶艺
在高科技、互联网、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正面临巨大的转折,包括城市的功能和意义,也在迅速的改变。
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功能往往是以制造、生产为核心,但在后工业社会中,城市将成为消费中心、文化中心。人们在城市中不仅消费物质也消费知识与景观,因此,今后的公共艺术将会成为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陶艺家和艺术家参与城市环境空间的建设在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当代陶艺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与传统陶艺不同,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陶艺,是西方艺术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主张人类更加亲近自然,追求理解生命本质。这种“返璞归真”催生了当代陶艺发展。
此次邀请来参展的四位陶艺家是美国阿佛雷德大学的教授,原国际陶艺副主席温·海格比,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国际陶艺协会主席雅克·考夫曼(法国籍),日本京都大学造型系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清水六兵卫是日本有名的陶艺家族,艺术家为该家族是第八代传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
考夫曼的作品表现出了他本人对东方哲学思想的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虽然来自欧洲,但他的作品却非常具有东方的禅宗精神。考夫曼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强调了“能量”。他认为能量无所不在,无论是烧制的陶瓷、社会、历史文化还是人的精神上都蕴含着不断转变的能量的存在。这种能量,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中国古代老子提出的“道”“气”“象”的美学思想。
来自美国的温·海格比出生于科罗拉多州。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以自然风貌为主题,尤其是他家乡的自然风貌:那里有露出地表的崎岖岩石、隐秘的岩洞和派克斯峰宏伟的景色。
“清水六兵卫”是日本非常显赫的陶瓷家族,也是世代相袭的家族封号。清水六兵卫八代,是日本独树一帜的当代重要陶艺家之一。由于早年学习建筑出身,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很强的结构感和抽象性。
作为一直在中国推动环境陶艺和生活陶艺发展的最重要的陶艺家之一,朱乐耕的作品更多得益于景德镇的传统环境影响。他更加关注艺术家“与泥土的对话”“感受泥土的呼吸”“体会窑火的温度”“关注釉汁的流动”及“不同肌理的表达”。
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都是世界当代陶艺大国或地区。正如本次展览所邀请的四位艺术家作品所呈现的特点,当代陶艺正向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方向发展。同时,更加注重从博古架上和室内陈设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大的建筑空间、公共环境空间的装置陶艺与环境空间陶艺。
从消费型工艺品到艺术品
目前,国内的陶艺市场,普遍缺乏专业性,且市场运作不成熟。除去传统陶艺品,如宜兴的紫砂壶陶市场较为成熟外,广东顺德的一带,也有许多当代陶艺家从事小批量生产。在当代消费型陶艺的市场中,一些城市的“陶吧”的陶艺DIY制作,也成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然而,国内的陶艺产区的艺术水平不高,艺术院校培养与民间工坊没有形成有效对接,从陶泥材料到烧制方法都与世界先进工艺水平相差甚远,这也是制约当前陶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著名陶瓷艺术家、景德镇陶瓷学院资深教授周国桢在一次艺术研究会上,特别强调陶瓷艺术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当下投资收藏者不应盲目地追随价格,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研究、探讨陶瓷艺术本身。
目前,普通陶艺价格低廉,但经过艺术家巧妙设计的原创性陶艺品,价格也不断增长。特别是近些年,艺术品消费逐渐升温,人们对于家庭居室布置中陶艺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记者曾走访北京798艺术区,这里艺术商店林立,很多艺术衍生品和工艺品都是以陶艺的方式制作,并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