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证券法》起草小组组长 王连洲
金融界网站讯 4月27日,由金融界网站主办、上海证券报合作举办的“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2015)”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金融街(000402,咨询)召开。作为证券市场最重要的法规,《证券法》的修订不仅将重新审视和理顺市场框架,而且与每个参与者息息相关。监管与市场的边界应如何划分?资源分配将怎样影响行业格局?市场参与者是否能各行其责?带着疑问和期待,金融界网站邀业内资深相关方积极就此座谈,一起为股市新生态、改革牛,建言献策。
就此次《证券法》修订的重头戏——注册制,原《证券法》起草小组组长王连洲表示,注册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但注册制不仅意味着发行方式的变革,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要求把中间服务各个环节的责任都具体化、责任化。注册制就是要调动所有的资源,把资源推到社会承认的方向上去,这就需要监管机构的责任和功能的转变,既是对投资者负责,也对证券市场的规范具有积极作用。
以下是文字实录:
王连洲: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时刻关注着《证券法》修订的进程。谈修订草案之前,还是立足当前形势的回顾。
当前,经济下滑让证券市场呈相反方向发展,这两个问题都处于尖锐的对立时期。一方面认为现在的政府一改印钞票刺激经济发展,改为印股票刺激经济发展。这个思想观念正在凸显。周小川提到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也是支持政策,正在发挥效应。股市每天超万亿的交易额,每天上千万的新股民投入进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大行情还会到来。
另外一个看法是忧心忡忡。有一篇文章这样开题——“股市即将血流成河,股民的尸骨累累”,耸人听闻的警告。他们认为从某天的股市涨势来说,中国动荡的突破口有可能留在股市。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5000点、6000点出现波动的后果可想而知,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现在一些外来资金正在想办法进入中国的股市,而不是想办法进入实体经济。
在这种态势下,如何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稳健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寄托于证券立法,要规范股市市场发展。今天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一个关注点就是注册制。《证券法》在1992年开始立法的时候就涉及到这个问题,当时是要学习美国,人家就是注册审批,我们采取不采取?当时是不采取。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约束,怎么能够放开手脚注册呢?注册制的再次提出是郭主席任职期间抛出的,是否可行,再次被公开化。讨论了两年,到现在形成了共识,这是市场发展的结果,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总结经验。
现在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的审议,再进行大的改动也很难。可以想见,注册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哪一个公司应该上市发行股票、股票价格多少,这是市场说的算的,让市场选择,这是对的。审批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的确存在很多弊端,形成了一个生态链,发行人、会计事务所、保荐人,一直到发申委,形成共同面对投资者的一方。
要不要改革,因为存在着很大的寻租空间,所以中国的证券市场的先天不足就在这里。否则就不能解释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态势,7-8年的熊市,牛市曾经达到过6000点,多数人都糊涂了。我记得有一个人问我,你说6000点以后,什么时候涨到10000点?现在这个情况,10年的时间很可能就能涨到10000点。
注册制不仅是发行方式的变革,而是责任更加重大,要求把中间服务各个环节的责任都具体化、责任化。因为未上市之前,依然可以用原来的说法,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依然可以有原来的要求。但是,发审委检查不到的,会计事务所要承担某些责任。只要材料够了,信息披露得比较完全彻底,那就不是你的责任,投资者买好了,是他自己的,买不好是他自己的责任。注册制是调动所有的资源,把资源推到社会承认的方向上。这是对投资者的责任,也是对监管机构责任和功能的转变。我是坚决支持拥护这种改变的,对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