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全球电动平衡车鼻祖的SEGWAY(赛格威)“下嫁”中国一家代步车品牌纳恩博(Ninebot),被后者全资收购。由于小米控股纳恩博,中国国内报道就直接成为小米收购赛格威。
还记得当年看到赛格威电动平衡车报道时的惊艳感觉。但是,时过境迁,赛格威已成明日黄花。这么形容这家全球电动平衡车的鼻祖可能有点残酷,但很多昔日风头强劲的明星企业遭遇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赛格威是典型的创新成功后商业化失败的案例。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售价过高,售后服务差。
赛格威在200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智能自动平衡的交通工具,距今已14年了,可是售价还是居高不下,最低也要1万美元的电动平衡车,让它可能只能成为“富人的玩具”。而更致命的是售后服务很差。在全球主要国家里,消费者都能买到高价的赛格威,但是,一旦赛格威损坏了,就只能送到美国总部去维修,耗时耗力,花费不菲。
第二,驾驶技巧要求较高,存在着安全隐患。
赛格威走的是高端路线,经常有名人骑车的新闻报道,为其增强了曝光率和知名度。不过,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多名人因为驾驶赛格威而出事,倒是也一抓一大把。200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就在老布什家门口骑车摔倒了,此事被全球各大媒体报道。
第三,可能由于以上原因,赛格威在美国主要做机构生意,而不是面对个人消费者,导致其市场越做越窄。
目前赛格威的主要适用行业为:警察局采购用于闹市区巡逻;会展经济,例如北京奥运会批量采购;旅游公司采购用于传统市区的观光,等等。
赛格威越来越成为公司采购的对象,而不是广大消费者能买得到的日常工具。赛格威维持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高端定位,但销量始终上不去,导致价格也下不来,形成了恶性循环。
2001-2007年,赛格威仅卖了3万辆。据传,最近一两年,赛格威销量在1万辆左右徘徊。
在国内的报道中,对于赛格威收购交易背景,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始终语焉不详。
首先是赛格威的经营情况到底如何?赛格威多年来对财务状况保持沉默。多家海外媒体指出,赛格威经营情况不好,财务状况堪忧,应该处于亏损状态。在赛格威至今共经历了两次大的股权转换,被“卖了”两次,这次下嫁小米,是第三次被“卖”了。
其次,在最重要的交易金额环节,是完全保密的。只是提供了侧面的数据,即赛格威前几轮的融资总额已达到1.61亿美元。
估算起来,这个并购交易的金额不会很大,预计不会超过2亿美元。从赛格威的价值来看,经营方面乏善可陈,按照年销量1万辆数据来看,前期融资1.6亿美元,已经基本被用于弥补经营亏损,留下来的主要有用的资产是手中多达400多项专利,以及全球销售网络。
从公布的融资方案来说,小米联合红杉资本、顺为资本等,首先向纳恩博注资,美国硅谷银行提供了并购所需的剩余金额,美国华美银行提供了并购以后的赛格威流动资金业务需求,从这个交易结构和参与方来说,也侧面验证了交易金额规模不大的传言。
当然,这是一个好的交易。
因为全球电动平衡车市场已过了“创新溢价”时代,赛格威在200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智能自动平衡的交通工具,距今已14年,市场已进入了赤裸裸的成本战略阶段,是拼价格的时候了。
中国企业或者亚洲的企业,在价格竞争阶段往往能够显示出自身独特的经营优势,形成全球竞争力。
后续经营方面,小米需要快速落实“中国成本嫁接美国专利”的战略。小米和具体操盘手纳恩博需要进行全球生产和销售的重新布局,争取昔日“高大上”的赛格威,能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完成从“富人的玩具”到“普通成年人的玩具”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