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发生的一起交通纠纷导致一名女司机遭暴打的事件,在舆论场上闹得沸沸扬扬。事件经过多次“反转”,真相已经基本清晰。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公共理性,一些底线性的东西我们应该可以达成共识,比如:在任何非正当防卫情形下对他人使用肢体暴力都可能构成违法犯罪行为;像违规并线这种行为非常危险,应该予以严厉处罚和教育规诫等。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更普遍的意义上思考,中国城市里日益严重的“路怒”和“侵略性驾驶”行为,应该怎么应对。
本次打人事件是偶发的,然而其后却蕴含着某种必然性: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多,随着道路变得日益拥挤,中国的交通纠纷会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人们在道路上也变得戾气越来越重,“路怒”成为一种普遍的病症,这种情况发达国家历史上也曾经历过,而现在又让中国头疼。这应该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从法律、伦理、社会学、心理学等许多角度得到探讨,寻找解决方案。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其结果之一是,我们今天在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与陌生人打交道,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程度最低。路上行车难免磕磕绊绊,但出现纠纷之后双方继续用语言、手势等挑衅对方,其结果可能是危险的冲突甚至犯罪,许多悲剧就是因此酿成的。
应对这种日益普遍的现象,除了有关部门和媒体普及交通规则加强道路伦理教育之外,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通过公益广告等方式,告诉人们在遇到“路怒”者时应该如何处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更好的选择。而交通部门也要改进其执法方式,应该从简单的执行规则、处理违规上升到主动维持秩序,比如对潜在的冲突预先加以调解。相关部门从公共利益出发,或许可以主动调查了解“路怒”现象的主要成因有哪些,将可能导致纠纷的手势、言辞、行为等也纳入违法处罚范围。
保障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当然要靠执法,但任何时候,法律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法律是一个成本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深入考察那些文明国家的社会秩序,我们就可以发现维持秩序靠的不只是法治,更重要的是融入到每个人血液里的规则意识。这不是由于所谓民族性或者人的道德水平高的问题,而是因为通过从小的教育,通过其他人行为的感染,所有人已经体会到严格遵守规则是一种对自己也对全社会来说成本最低的选择,已经成为集体意识。
缓解不守规则及“路怒”现象需要集体的努力,而任何集体行为都是最难以实现的,但又必须实现。希望这次的事件及其激发的全社会的大讨论,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反思,形成一场交通规则的公德教育。我们越快地形成共同遵守的内在规则,时时刻刻注意区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在公共场合始终保持尊重、照顾、体谅他人的意识,我们就能越早地摆脱这种集体困境。(编辑 张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