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并购"操纵者":VC详解经典互联网并购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潘沩 2015-05-11 10:38:4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滴滴、快的合并,58同城(WUBA.NYSE)收购赶集网,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呈现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态势。

这种颇让人意外的“细分行业龙头收购老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三年前,已经上市的优酷和土豆换股,合并为“优酷土豆集团”,而这种案例绝不会止步,坊间传闻:携程(CTRP.Nasdaq)与去哪儿(QUNR.Nasdaq)亦有合并预期。

诸多企业从对手变身伙伴,如此“相爱相杀”的局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GGV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滴滴、土豆、去哪儿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滴滴投资人)、凯鹏华盈主管合伙人周炜、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高翔(此前在IDG资本供职时投资了土豆网)等。

为何合并:竞争激烈,迟迟不盈利

《21世纪》:今年以来,互联网细分行业领先企业之间的并购屡有发生,这是跟互联网行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更深层次介入这一行业有关吗?

周炜:太阳底下无新事,同行业之间的收购在传统行业也屡屡发生。不过近年在互联网行业发生的并购案之所以瞩目,跟并购双方的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发生速度快有关。互联网近年来吸引了很多资金进来,很多企业的新一轮融资动辄几亿美元,所以并购案例涉及的金额也高。另外,这些现象的出现,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特性有关。

在美国和中国,一个创业型企业的成功因素差不多,只是各因素所占的权重不同。在美国,往往技术和先发优势占比更高;而在中国,往往一个企业的融资能力是其重要的核心能力。而且,同样类型的企业,往往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为激励,盈利能力也相对弱。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那么行业领先者有动力用最快的速度把优势确立,也就是通过并购。如果不这样,那么可能会有小创业企业加入。

此外,互联网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的是,流量非常重要,所以如果细分行业的领头羊,不及时把规模做大,那么,万一BAT和其他平台型公司聚集到这个领域发力,后者有相当的流量和强得多的资金实力,那么前者颇难抵挡。

《21世纪》:印象中,在滴滴快的打激烈的价格战时,背后就有腾讯和阿里的身影?比如2014年春节前后那次让人记忆深刻的红包补贴,很多人都是从那次开始用滴滴、快的的。

朱啸虎:2014年初,滴滴计划上线支持微信支付,实现交易闭环,所以希望腾讯出一些营销费用,补贴用户。本来腾讯给了1500万人民币,滴滴预计用三个星期。结果上线后半天这些钱就没有了。而这对微信支付的推广效果很好,所以腾讯继续出钱。

一个星期后,阿里醒悟过来,开始补贴快的。滴滴停了两天,发现数据影响很大。最后腾讯高层拍板,全力支持滴滴继续发红包。滴滴补贴10块,快的就补贴11块;补贴了一个多月,双方加在一起砸了20亿人民币。快的看到滴滴没有放弃的意愿,开始降低补贴额,相当于释放暂时休战的信号,这场红包战才暂时告一段落。

阿里和腾讯想得很清楚,它们要做基础架构,要做移动支付,交通是第一大场景;后来腾讯投资饿了吗,外卖是第二大移动支付场景。所以它们才能这么烧钱。有的投资人、创业者可能会担心,BAT或其他大公司在其他领域也这样砸钱会影响最终的行业战局。但实际上,一个多月烧掉一亿多美元,对其他大公司也是不小的负担,能这样烧钱的可能也就是阿里和腾讯。而且,腾讯和阿里对战略布局非常敏感。滴滴在2013年3月时还非常小,马化腾来北京开两会时亲自来滴滴谈要投资,当时滴滴的人都惊呆了。然后4月就确定要投资,并且答应了滴滴提出的所有条件。

合并意愿:怎样的企业可能合并?

《21世纪》:GGV资本先后投资过滴滴、土豆,都是近年重要的细分行业并购案例。另外,GGV投资的去哪儿也身陷要跟携程合并的传闻。不知道,符总是否总结过,符合哪些条件的企业,更有合并的意愿?

符绩勋:两个企业是否能合并,首先要考虑的是,两个企业合并后,怎么管理?往往一个创始人要选择放弃。所以,首先要看两家企业的创始人的意愿。第二个是价格问题,一般来说,价格不是绝对理性,还有感性的成分在。往往来说,双方按照资产比例、用户比例、收入比例等算出一个合理价,然后收购方还要给对方一个溢价,这相当于是支付给放弃的一方的一种隐性成本。

优酷土豆合并,大家看起来是闪婚,其实前前后后谈了很长时间。滴滴快的也是一样。双方开始比较含蓄,上次你约我,下次我约你,慢慢大家接触越来越频繁,逐步谈到实际问题。往往合并是个过程,而且不是全理性的过程。滴滴快的、优酷土豆的合并,背后有一个很类似的因素,就是当时的竞争格局推动他们去谈合并。

《21世纪》:那么,具有怎样细分行业的竞争格局,有可能出现合并?

符绩勋:简单来说,就是格局初定,但没有完全固化。一般来说,细分行业不是只有两家,有三到五家的主要竞争者。第一相对于第二有一定优势,或者第一第二比较接近,相对第三第四有一定优势,同时又有第二和其他家合并会大于第一;这时行业的第一第二名会有危机感。如果第二第三相加远远小于第一名的市场份额,那么第一名来整合的动力就会小很多。

格局里还要考虑:还有多少资金愿意进入这样一个已经充分竞争的市场?此外,BAT的某个部门在做的事、其他巨头的一些动作,也会带来格局变化。

《21世纪》: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合并的这几对企业中,收购双方的业务都比较相似。而像携程和去哪儿这种业务更为互补的,反而会有投资人判断:双方合并的可能性不高。当然,据说携程、去哪儿难以合并,还有原因是双方的创始人都不想放弃等原因。但为何是同类项更有合并的动力?

高翔:一个企业家要去买一个公司,往往要知道,他买的到底是什么。想买一个团队,难度比较大;大部分还是买业务和用户。两个业务差不多的企业,甲收购了乙,就算乙的团队离开了,甲也能让自己的团队去消化;消化不了的部分,也等于是消灭了竞争对手。甲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了。

这也是互联网行业合并更为频繁的原因所在。传统行业的竞争格局很多是地域带来,而互联网细分行业的前几名企业,业务差异性很小。合并在一起,要整合起来相对容易。

符绩勋:业务接近的两家企业,整合起来更为可控。而且在整合过程中,能够直接减少人员、投放(如广告投放)等方面的投入,直接减少浪费的结果就是可以很快提高效率。

目前合并的这些企业,多是业务型企业,业务型企业的资本需求度比较高。我个人觉得,业务型企业,同质化的企业更容易合并;但产品型企业,比如在智能硬件领域,互补型的两家企业更容易整合。

合并之后:对行业的影响何在?

《21世纪》:滴滴快的最开始是打车软件,但大家都知道它们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很多投资人认为,滴滴快的合并,对很多用车市场相关的企业都会带来影响,比如拼车、租车等市场。

朱啸虎:我们投滴滴前,几乎看过所有本地交通的类型,比如租车公司、专车公司、代驾、拼车、企业版专车。最终觉得,滴滴以打车软件切入市场,是最好的本地交通入口。中国的商业环境和美国不一样,竞争非常激烈,垂直市场的企业要通吃才能获得相当的收入和利润,成长为大企业;而占据着最好位置的企业,才能够通吃。

滴滴、快的以打车软件进入本地交通领域,转做专车非常自然,这是很好的变现方式;而且北上广这些城市,高峰期出租车不够,专车可以提高供给。滴滴今年以来推出滴滴专车企业版和“滴滴顺风车”,就是分别进入企业用车市场和推出拼车业务。

《21世纪》:细分行业前几名的两家企业整合中最需要注意到什么,双方合并,对所在细分行业、相关行业会有何影响。

符绩勋:两个企业一般需要整合半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这期间,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太多的人才流失。另外就是,不能因为合并带来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就放慢创新的速度。

另外,两家企业合并后,往往对上下游来说会提高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但合并后的企业更要考虑,是不是为相关方带来更好的价值。比如优酷和土豆合并后,就会为广告主考虑到,是否以前他同时在优酷和土豆投放广告会有重合?现在两家合并后,能否减少他的重复投放,提高他的效率?

《21世纪》:几位投资人都注意到了细分行业频频出现并购案例,并且认为这样的现象将持续。那么,这对于未来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有何利弊?

高翔: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很好的。以前很难想象,一个大公司会花很多钱去买一个公司,大公司更愿意自己做或是打价格战。这首先会带来很多浪费;其次,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残酷,你必须成为行业老大才有价值。

而今天,大公司比以前更理性的用资本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一个企业做到行业第二、第三,也有很好的体现价值的渠道。那么,创业者、投资人在考虑是否做(投)一个企业时,也更为简单,你只要判断你做的事情有价值,你这个公司最终会成为有价值的资产。但当然,没有创业者做企业是为了做成第二、第三然后被收购,投资人也不会赌这个来投资,大家都是奔着第一去的,被收购这件事有很多不确定性,不能用这个可能来作为创业或投资的起点。

而一个细分行业的前两名合并后,这个新的企业在自己的主干部分做得很好,难以再迅速扩大规模后,它有可能会进入其他相关行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通过收购进入。那么,又会成为影响后面这个行业的因素。

这些也会带来另一个现象,以前在互联网行业要做一个大企业可能需要十年,至少也要七八年;但滴滴快的也就是三年的事;互联网企业的更新迭代比以前更快。作为互联网的创业者,要去判断未来的市场发展,来决定自己是应该出售公司还是继续坚持?有时出售自己公司后,获得相当的财务回报,下一次再创业时,拥有的资源和经验都不可同日而语,也许就能抓住下一个风口,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