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启动年内第二次降息。引导利率下行、助力实体经济成为货币政策“稳增长”政策重点,预计下阶段仍有宽松措施出台。
当前,持续低通胀环境为降息提供了必要条件。4月CPI同比上涨1.5%,虽创下今年以来新高,但预计未来通胀率仍将处于低位。PPI则连续38个月负增长。尽管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跌势趋缓,未来PPI同比跌幅可能收窄,但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整体供大于求和国内产能依然过剩的背景下,PPI下一阶段走势难言改观。
此次降息,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央行调统司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企业融资成本为6.83%,比上年末降低12个基点,但绝对水平仍处于高位。在一季度经济增速下台阶、通胀水平维持低位背景下,需保持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基本面变动趋势相一致。降息将继续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巩固去年11月以来两次降息后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的成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营造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降息也有助于改善微观部门资产负债表,尤其是有助于降低存量债务的负债成本。尽管降息伴随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银行息差进一步收窄,但有助于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降低宏观经济尾部风险。
央行此举应该也考虑了地方债置换对利率的影响。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提到,“经济基本面企稳预期有所增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方案出台使市场对地方政府债供给大幅增长的预期上升,加之商业银行负债成本较高,收益率较低的利率债配置需求下降,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国债收益率有所上升。”这表明,央行比较关心地方债置换方案对市场利率的冲击。预期下阶段,将有地方债置换更详细的方案出台,货币政策也将配合采取进一步措施。
下阶段,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央行传统工具运用空间仍然存在。此外,央行不需要通过所谓“中国版QE”来放松货币。一是此前几年央行建立的“蓄水池”——存款准备金率仍高达18.5%,二是我国基准利率与发达国家零利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下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