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中企对德投资需提高竞标效率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欧元目前正处于近几年来的低点,许多德国公司的出售价格相对来说较为便宜,再加上德国的融资成本低,因此许多海外公司选择赴德国收购与投资。根据我们的观察,中国企业在经济危机后在德国进行的投资与收购大幅增多。”众达律师事务所德国杜塞尔多夫办事处的主管合伙人Ulrich Brauer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

Ulrich Brauer是在5月8日由众达律师事务所主办的投资德国上海研讨会期间对本报做出上述表示的。Ulrich Brauer指出,中企在德国投资实际上面临着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投资者,竞争也十分激烈,但中企的表现依旧抢眼。

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最新发布的外国投资报告,2014年中国成为在德国项目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并创纪录达到190个,大幅超过第二名美国(168个)和第三名瑞士(130个)。与2013年相比中国在德国的投资数量增长了37%。

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在德国投资的主要领域为电子与半导体(16%),机械制造(14%)、金融服务业(9%)以及信息通讯和软件(7%)。中企在德国从事的主要商业活动为销售与市场支持(51%),紧随其后的为服务业(8%)。近10%的项目来自于生产制造和研发领域。

另据中国机构资本跨境投资并购一站式服务提供商晨哨集团研究部的统计,2014年中资对德国并购案已披露的总金额为23.5亿美元。

Ulrich Brauer介绍,德国多数中小型企业属于家族企业,约有40万家,他们长期的精细耕作使得这些企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拥有领先的技能。然而,许多德国家族企业的继承者们并不想延续“子承父业”的故事,因此会选择聘请职业经理人或进行出售。与此同时,中企在德国进行投资与收购后,可以学习到被收购企业先进的技术,并利用德国隶属欧元区通商便利和拥有高收入人群的优势,将市场渠道拓展到整个欧洲市场。

“另外,现在许多德国企业也希望将其业务扩展到全球,中国显然是他们十分重要的一个市场,因此,他们也希望能够与中国公司建立合作。因此,中企在德国进行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安排。”Ulrich Brauer说。

不过,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众达律师事务所德国杜塞尔多夫办事处律师陈兆霞对本报表示,中企赴德投资与收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难以在竞标过程中赶上出价截止时间。

“有些交易是采取‘自由谈判’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通常时间较为充裕。但也有许多交易卖方雇佣了投资银行来负责出售,竞标节奏非常紧张,因此中企所面临的决策制定及繁琐审批程序就造成了参与竞标滞后的主要原因。”陈兆霞说。

陈兆霞指出的第二个中企经常面临的问题就是劳工问题。她称,德国法律规定,任何拥有超过500名雇员的公司必须建立监督委员会。如果雇员数在500和2000之间,三分之一的席位属于雇员代表。剩余的三分之二席位由股东选举产生。如果雇员数超过2000,那么监督委员会有12席。在至少有1万名雇员的公司,这一数字上升至16;雇员数字超过2万时,席位增加到20。在这三种情况中的任一种,半数席位属于股东,另外一半属于雇员代表和工会。

“德国的工会通常权利较大,在德国炒掉雇员并不容易。实际上,一家公司的雇员超过10个,那么就已经有德国法律在保护了。”陈兆霞说。

针对陈兆霞指出的上述问题,Ulrich Brauer给出了他的建议。

他称,首先,中企要积极做好投后管理,并派遣到所收购公司的管理者最好要拥有国际管理经验。其次,在作为股东时要与雇员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让雇员充分了解公司在被收购后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增强雇员的安全感。再次,要保证所收购公司加入到欧盟的一些行业协会或组织中,以增强公司在所在行业的网络联系。最后,中企在交易过程中应注意雇佣有充分资质的投资顾问,并在自己的交易团队中引入更多有国际交易经验的人才,以确保整个交易的顺利进行。(编辑 李关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