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15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发货量同比减少4.3%,六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另一组数据显示,4月中国轿车销量为167万辆,同比仅增长3.7%,低于3月9.4%和第一季度9%的增速,是26个月最低增速。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在重化工业领域,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随着楼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放缓,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另由于在许多城市,住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格局,这样的终端需求放缓加重了产能过剩。而过剩对价格构成了压力,也形成了目前所谓的通缩风险假象。
而现在,在新兴消费领域,智能手机与汽车等增长放缓,这意味着随着市场需求因饱和而减弱,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中国越来越多的国产智能手机正在进行价格战,争夺苹果手机以外的市场,前几天北京曾一天之内推出三款国产手机,彼此在价格上相互厮杀。
5月12日,通用汽车宣布40款车在华降价,最高降幅5.39万元,这是应对中国市场放缓的举措之一。事实上,目前欧系、韩系和日系的汽车厂商已经宣布降价10%至20%,展开了价格战,以降低库存风险。据统计,中国各汽车厂商2015年的生产能力预计将比上一年增长20%,达到5000万辆,但2015年的新车销售预计为2500万辆,同比仅增长7%。
这些情况都显示了一种紧迫感:中国应该尽快对工业领域的过剩产能进行洗牌,通过优胜劣汰达到减速期之前的供求平衡状态,从而帮助企业稳定价格,并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否则,假如新兴消费品也出现市场饱和导致产能过剩,会对经济增长构成更大的牵制。
不过困境在于,也许有的企业不愿意面对过剩带来的洗牌,而是抱怨需求的减少。目前重工业领域主要由国有企业占主导,它们得到了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即使一些民营企业,也因提供就业和税收等原因,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一直以来,也存在着一旦出现过剩就会出现要求增加货币供应刺激需求的呼声,企业试图以此来摆脱困境,这不利于优胜劣汰的进行。
手机是高度市场化的产品,目前中国企业正进军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等市场,在这些市场上中国品牌具有更好的性价比。但是,另一些产品则不同,比如受地方政府支持的汽车企业,它们仍然在持续扩大产能,从目前制定的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看,很可能导致过剩。也许并非偶然的是,在3月份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中国首次将汽车制造业由投资的“鼓励项目”降格为“限制项目”。
产能过剩蔓延的风险提醒中国必须尽快调整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增长的好处,从而扩大消费需求,消化产能。与此同时,中国必须创造条件鼓励行业洗牌重整,以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向市场提供质量更好技术更先进的新一代产品。(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