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卡罗尔》: 爱情价更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柳莺 2015-06-08 10:32:5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光声色的纽约,都会的繁华中,暗自生长着令人不安的情愫。当百货公司涉世未深售货员的特芮丝在圣诞特卖上偶遇中产阶级妇女卡罗尔,四目相对的简短会面,将改变两人此后的人生轨迹。

十三年前,美国导演托德·海因斯在经典的情节剧《远离天堂》中,同样描写过如此电光火石的情感,深切炽烈却充满禁忌——白人家庭主妇和园丁的儿子陷入爱恋,而对方恰恰是为社会不容的黑人。在一段刻骨铭心的挣扎后,电影以悲剧收场,托德·海因斯镜头下的黄金时代,充满着令人唏嘘的偏见和不公,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共同主导社会思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势群体,只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各种禁忌的封锁区。不同于前作的悲观,《卡罗尔》中的恋爱双方则冒死触碰社会偏见,以爱情的名义展开对自由的公路追逐。

电影改编自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发表于1952年的匿名小说《盐的代价》,导演保留了原作中对于同性爱情的大胆描写,又通过精致的影像赋予这段感情无尚的崇高之感。在同性恋仍被视为精神病的年代,等待特芮丝和卡罗尔的结局并不乐观,但这并不妨碍两人日益坚定的相互陪伴。这使得《卡罗尔》自始至终都充满着丰沛的张力,剧情亦在浓烈的复古色调陪衬下让人血脉贲张。

托德·海因斯被认为是电影界的爱德华·霍普,他擅长用色块和斑斓的人造光描绘现代生活的孤寂,电影中的主角们,每一个都仿佛心事重重的画中人,被喧闹的都会包围,被消费主义的大潮湮没,而选择心中所爱,则成为她们坚持生存的最后稻草。《卡罗尔》继承了导演一贯的忧郁气质,充满了冷色调的刺骨氛围,两位大胆的女主角,身着鲜艳的服饰,仿佛雪地中两团坚持燃烧的火焰。电影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从曼哈顿到滑铁卢公路旅行上,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末路狂花》中长途跋涉对女性觉醒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过在《卡罗尔》里,远离都市尘嚣的西行无疑是一趟更为浪漫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意味着两人面临不确定未来时坚定的选择。如果说要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诗句找到恰如其分的代言人,那么《卡罗尔》中的两位主角自然当仁不让。

托德·海因斯懂得女性谈情说爱的每一个细节,他不厌其烦地通过对话的层进推动情感的发生。不同于《远离天堂》中那个被同性吸引的丈夫,举手投足间弥漫着对“性”而非“爱”的追逐,《卡罗尔》里的两位女主人公,则从头到尾都在爱的吸引力下步步向对方靠近。一切都是如此水到渠成,高潮处的激情戏也尽显艳而不腥的绝佳状态。电影充满着令人怦然心动的瞬间,也不乏些许伤感,尤其是涉及女性在社会上的弱势之时,更是不遗余力地描绘其生活的艰辛。家庭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这段不规矩的恋爱,家境良好的卡罗尔在上流社会中尊严尽失,甚至险些在离婚过程中丧失对女儿的监护权。托德·海因斯电影中的男性,天然地拥有某种罪恶赦免权,他们即便违背社会法则,也不会受到过多的惩罚,导演也由此对其身边的女性投去更多同情的关注。卡罗尔的丈夫也曾对婚姻不忠,然而作为家庭结构中的掌权者,他似乎拥有了绝对的正义,庭外和解现场他气势汹汹地对妻子进行道德指责,而并未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任何反省。丈夫成为一个保守的符号,托德·海因斯则在他身上寄予了对时代的全部批判。(编辑 李二民)

作为本届戛纳电影节唯一一部“零差评”电影,《卡罗尔》在剧情、摄影、表演任何一个方面都无可指摘,唯一稍欠火候的是比起《远离天堂》,电影对彼时社会风气的反思略显力度不够,对中产阶级糖衣背后浮华空虚的批判也逊于前作。不过,在如此尽心尽力的迷人爱情故事面前,似乎不应该要求更多。电影的首尾呼应,交代了一个暖人心脾的结局,充满勇气的女性角色们也理应得到当代观众最热烈的敬意。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