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国原油进口量突降 对价格敏感操作灵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何清 2015-06-11 10:31:2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这与今年新增炼能稀少、炼油板块扩容动力不足有关”,6月10日安迅思研究总监李莉说,“应该与中国原油储备的储量没有关系,更不会是储备近满的原因。”

6月8日,海关总署宣布,5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2324万吨,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10.98%,降幅为15个月以来的最高,环比降幅达到23.28%。

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大幅下降,让外界对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变化有了很多猜测,路透社分析称,“中国石油战略储备或已储满,不需要继续进口。”

“这与今年新增炼能稀少、炼油板块扩容动力不足有关”,6月10日安迅思研究总监李莉说,“应该与中国原油储备的储量没有关系,更不会是储备近满的原因。”

据李莉表示,2014年有超过3000万吨/年的新增炼能投产,而2015年新增炼能不足1000万吨/年,原油进口量增长主要仅为低油价因素驱动,因此在5月原油价格上涨时进口量下降很正常。

她认为,从国内炼厂需求分析,5月份是检修的季节,原油加工需求降低,也造成数据波动。此外经济环境是绕不开的因素,一线市场5月的表现不好,不如去年,显示终端需求疲弱,旺季不旺,也是进口数据下滑的一个原因。

“目前地方炼厂正处于炼能转型过程当中,预期开放的2000-3000万吨进口原油使用权有望在下半年成为中国原油进口新动力,因此中国原油进口油量可能将再次上涨。”她说。

对此说法,能源咨询公司隆众石化网分析师李彦等也表示认同,有跨国投行分析师进一步表示,“5月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中国减小进口量也很正常。”

据了解,4月1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仅为55.11美元/桶,而5月底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上涨至每桶65.56美元,上涨了近10美元/桶。

进口原油下降

中国原油进口量大幅下降让很多国际石油玩家很是担心,“一旦中国进口原油大幅下降成为常态,那么国际油价将大幅下跌,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最大原油进口国之一。”有国际油价参与者坦言。

而对于中国原油进口下降的原因,油储近满一说并不准确。李莉表示,这与中国原油储备的储量没有关系,更不可能储备近满,只是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数据没有及时公布,令外界有所猜测。

她坦言,自2014年下半年后,中国大幅进口原油,让国内石油储备快速增长,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成品油销售不畅,因此大量进口原油成为石油战略储备。2014年11月20日,国家统计局曾公布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的库存量,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在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储备原油1243万吨,相当于大约9100万桶。

至2015年4月,中国进口原油量上升增产已达到峰值,仅4月一个月,中国进口量即达超过3000万吨;而前5个月中国进口原油13387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

李莉认为,业内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4月份进口数据显示中国在加大原油储备后,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前期储备;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石油进口的操作非常灵活,所以根据国际油价高低变动所形成的采购数据会时高时低。中国订购海外石油到岸的周期一般是两个月,即5月份的数据反映3月份的采购情况。

油价震荡加剧

其实,中国原油进口与油价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5月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中国减小进口量也很正常”,上述跨国投行分析师说。

他表示,4月1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仅为55.11美元/桶,而5月底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上涨至每桶65.56美元,上涨了近10美元/桶。“中国显然在进口油价方面有自己的方法,而且卓有成效。”

2008年底,“国际油价100美元/桶上下突然暴跌,最低至33美元/桶才开始反弹,整个时间大约3~4个月,最后在70~80美元/桶逐步稳定。”

也就在这三个月时间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大幅抄底,为未来一年的企业生产甚至国家石油储备设施储备了大量廉价原油。

“当时之所以如此,因为主力合约价格很低,40-50美元/桶;而当时的远期合约却在70-80美元/桶。”中国石化人士说:“当时我们认为,远期合约和主力合约价格相差如此大,市场有诱空嫌疑,否则不会出现这么大的价差,于是开始建议抄底。”

2015年1月,中国再次进口,在1月、2月大幅进口原油,因为中国订购海外石油到岸的周期一般是两个月,因此4月,中国进口的原油达到了峰值的3000万吨,“正好在50美元/桶的附近,中国再次低价进口了大量原油。”

上述跨国投行分析师认为,目前油价将在55-65美元/桶的位置反复震荡,四季度油价可能再次上涨,“最低价格都是后来才确认的,没人能够知道最低价格,因此一个区间的确定是很重要的,我个人认为,50美元/桶附近是很安全的,即便短期被套,不久后就能获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