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追随者”不再随尾:中国公司“超车”之路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中国改革开放的追随战略下,开始形成一批“追随者”企业。

追随者的特征是,前期从国外引进,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创新,而是通过产业集聚、资本密集、市场拉动等方式发展壮大。

目前,中国在服装、家居等制造行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外国已经很成熟的行业,譬如运输汽车相关、化工产业领域、装备制造(轴承、液压、机床等零部件)、制药、医疗器械、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中国的追随者们和世界领先企业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鉴于国外成熟行业进入壁垒高企,国家政策支持成为中国民族企业、自主品牌打开局面的重要因素。然而,尽管出现了众多勤奋且略有成绩的追随者,但因为技术、工艺、品牌的落后,这些企业始终无法实现弯道超车。

初出茅庐的中国自主品牌如何做到全球领先,能否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继续政策引导,同时加大研发力量和跨国兼并收购均是有效的手段。

大部分追随者仍落后国外同行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追随者”企业已有相当规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显示,万向钱潮、鱼跃医疗、一拖股份等,都成为中国各行业中的佼佼者。更有机床界的沈阳机床、汽车界的上汽集团、重型机车界的潍柴动力,在规模上渐渐逼近国际领先企业。

不过,大部分中国企业与相关国际巨头比起来仍不失同一个数量级的对手级。在盈利能力上,即使是看起来非常赚钱的上海家化、吉祥航空和万华化学,也远远比不上国外的宝洁、美国西南航空和陶氏化学。

以医疗器械为例,2014年世界最大医疗器械公司前10家公司有7家来自美国。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中体量最大的鱼跃医疗,2014年净利润2.97亿元,远远不及美国美敦力当年头四个月的收入——30.65亿美元。

“当前我国高精尖的医疗器械还没有,90%高精尖医疗器械都是进口,国产不多,有的企业也刚刚开始做高精尖医疗器械。”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常务理事长赵自林表示。

汽车零部件方面,轮胎市场前五被日本的普利司通、法国的米其林、美国的固特异、德国的大陆、意大利的倍耐力所占据,五家轮胎巨头2013年的销售额分别为273.9亿美元、255.45亿美元、175.86亿美元、111.5亿美元、80.072亿美元;国内龙头风神股份2014年的营业收入只有81.67亿元人民币,相差甚远。

越是国外成熟的中高端制造企业,中国再进入就显得越发艰难。汽车产业链上的整车企业,往往更愿意采用成熟品牌的轮胎,且零部件企业与政策企业结成同盟,后来者难以进入。

如何摆脱追随位置

政策支持在追随者企业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集中力量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作为龙头的自主品牌比亚迪,已经跃跃欲试。这是吸取了30年前“市场换技术”政策的政策转变。市场换技术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家,但本土品牌和技术至今未树立起来。

机床发展进程中,政策支持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辽宁省的重点企业和东北装备制造业龙头,沈阳机床从2011年起获得1亿元研发资金,支持其i5数控机床研发成功。此外,沈阳机床自1994年起得到国开行累计58亿元贷款。

扶持国产医疗器械的其他政策也在不断落地。国办发《深化医改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指出,公立医院优先配置使用国产医用设备和器械。

除了政策引导和扶持。中国需承认自己与国外品牌和技术的差距,大量研发投入必不可少。化工领域的万华化学,曾长达5年时间里向欧美公司寻求技术转让但处处碰壁,只能转向自主研发之路。上世纪90年代末,万华终于掌握了国际先进水平的MDI核心技术——光气化学技术。万华化学目前仍然保持着很高的研发投入。这使得万华在2014年国内化工行业整体萎靡的情况下经营数据仍然优秀:营业收入220亿元,营业利润41亿元,研发支出7亿元。

此外,通过收购国外优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也是有效的路径。在向全球领先位置挑战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选择“收购”作为快速壮大和提升的方式。

今年3月,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中国化工集团计划通过该公司收购意大利倍耐力轮胎的股权,收购金额或高达71亿欧元(约合481亿元)。未来,倍耐力的工业胎业务将与中国化工橡胶旗下风神轮胎重组。倍耐力成立于1872年,其2014财年的销售额为60.18亿欧元,目前是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

成功的追随者在追赶过程中不乏这样的跨国收购案例。2004年10月,沈阳机床收购具有140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知名机床制造商——德国希斯公司;2011年,万华化学集团的母公司——万华实业集团斥资12亿欧元收购宝司德96%股权;2014年,浙江万向集团在菲斯科破产资产拍卖中,击败李泽楷旗下的混合动力技术公司,以1.492亿美元现金,成功收购菲斯科。

随着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增长,跨国并购更加活跃。据普华永道统计,2014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激增,环比增长近四成,创历史新高。

初出茅庐的中国自主品牌要做到全球领先,纵观追随者们的发展路径,外力的支持和内生的发展均不可缺少。其中,继续政策支持,同时加大研发力量和跨国兼并收购均是有效的手段。(编辑 辛继召)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