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可穿戴设备商业模式应偏重软件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Fitbit近日登陆纽交所,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上市两天股价飙升近60%,受资本市场追捧。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DC的预计,2015年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销量有望从去年的2640万块上升至约7210万块,同比增长173%,到2019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557亿块。

与之相应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Fitbit手环曾多次出现材质过敏的问题;此外,设备上储存大量的信息容易被入侵,存在隐私问题。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检测机构TüV南德意志集团、德国莱茵TüV、美国UL均在近几年发展可穿戴设备的检测和认证服务。

2014年,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与腾讯进行合作,成为微信的设备功能检测认证合作方;2015年6月Tü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和国际可穿戴技术集团、中国检验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层面的合作,一同制定中国的行业标准。

按照Tü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总裁兼CEO范华德的预测,未来数据问题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表现在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将更偏重软件,硬件可能只占20%,而软件以及数据相关的服务可能会占80%。

为此,记者专访了Tü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的总裁兼CEO范华德、中国检验有限公司(香港)董事长王新和国际可穿戴技术集团(Wearable Technologies)CEO Christian Stammel,他们就可穿戴设备的安全技术问题以及如何推进中国行业标准的制定,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安全讨论

《21世纪》:此前FitBit智能手环出现质量问题,这是开展可穿戴设备安全性讨论的一个原因吗?

范华德:这可能算是一个导火索,但是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光靠可穿戴设备厂商本身可能并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因为实际上并不是电子方面的问题,反而是与产品的金属部分相关,导致皮肤过敏发炎。尽管这是一个比较小的问题,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警示在于两方面,一是注重宏观上整体的安全性,这样才能有序地发展,给消费者带来智能化、更健康的产品;第二就是一定要强调联盟协作,只有形成一个体系,在检测检验方面进行强强联合,才能预防可穿戴设备市场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安全问题。

《21世纪》: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存在哪些质量问题?

范华德:一个是数据方面的问题。目前全球的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偏重于硬件,差不多95%是硬件,5%是软件。但是我预见在今后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硬件可能只占20%,而软件以及数据相关的服务可能会占80%,这是我们即将迎来的一个巨大的改变。其他在产品质量领域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包括化学品问题、电池寿命和材料的问题,此外就是电磁辐射安全和散热的问题。

《21世纪》:可穿戴设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如何看待其发展前景?

Christian Stammel:以智能眼镜为例,智能眼镜在传感器应用方面将会更加频繁,即除了通过智能眼镜来实现抬头显示这样的功能之外,可以通过传感器来捕捉情感的一些体征,所以它今后的智能化会越来越厉害。我认为今后的可穿戴设备最终会分成两种形态,一种是完全低调化的、隐藏式的可穿戴设备,比如像膏药一样可贴在身上的医疗产品,可以检测体征,但是其他人看不到你是否在使用这样的设备。通过传感器的应用可以使得低调化的可穿戴设备完全成为隐身式,只要是运用电池的,我们完全可以使它智能化。所以很多传统设备具有广阔的空间,比如助听器、眼镜等都可以实现低调化。另外一个就是高调化的可穿戴设备,比如奢侈品行业,手表等奢侈品可以通过高调的方式来运用可穿戴设备上的相关技术。

做一个前瞻式的预测,目前可穿戴设备在使用时需要依靠智能手机做一定的处理,例如数据的搜集和处理。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我认为可穿戴设备很可能会替代智能手机,因为可穿戴设备是比较好的人机互动的接口,以后可能不需要智能手机来做这个接口。

标准之辩

《21世纪》:目前中国是否有可穿戴设备安全检测相关的统一标准?国内和国外的标准有哪些区别?

王新:目前中国还没有可穿戴设备安全检测相关的统一标准,所以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欧洲也还在前期,包括可穿戴技术集团也在基于欧洲或者是美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一些尝试。这些标准是否可以百分百达到同样的使用,还是要根据中国的情况。

各个国家的标准存在差异,现在我们出口到国外的产品要按照进口国的要求来检验、生产和设计。但是目前据我们所知,中国的国家标准大量采用了国际先进标准,而且这个采用率很高,我们国际指标要达到70%到80%左右。

《21世纪》:可穿戴设备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安全标准,您如何看待中国的行业标准建设?

范华德:关于可穿戴设备的标准制定,首先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所有相关的标准都必须要有利于行业更加快速长远的发展,不能给行业发展设置任何的障碍。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但是在标准形成之前,我们可以与CIC检测检验认证公司进行合作,在现有基础之上,大幅度地提高可穿戴设备的安全性。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并不是为标准而制订标准,相关的元器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和基础,例如散热、电磁辐射等等已经有相关的标准和一些现成的做法。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标准进行整合,并且使整合后新的标准适合中国市场,适合国情和行业的发展,最终才能够使可穿戴设备的厂商得到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引。(编辑 黄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