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北京+上海”的两大国际电影节正成为国内影迷与电影产业从业者翘首以盼的盛事,伴随着电影节“年纪渐长”,各界所予以的关注度也在逐年走高。
无论是方才落幕不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星光熠熠的明星嘉宾名单还是各国参展的新旧影片,本土电影节的产业化之路正渐渐铺开已是不争的事实。相关数据显示:今年4月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总票房近800万元,而今年6月的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更是开出红盘,首日票房便破千万。
然而,热门排片临时被取消、展映电影字幕错乱、影展期间组织混乱的消息却也与两大电影节如影相随。
“今年上海电影节比前几年在规模上有进步,票房比以前翻了一倍多,2006-2007期间总票房上一千万都比较困难。但若与欧洲三大电影节比较,还是有许多体制性障碍无法突破。”6月29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本土电影节的“冷热温差”
据了解,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短短9天内共收到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2096部,共有391部中外佳片在覆盖全市17个区县的45家影院的51块银幕放映1275场、举行80场观众见面会。在此期间,观影人次超30万,票房近1800万元。
不仅如此,本次电影节还有来自德国、俄罗斯、奥地利、意大利、新西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再次搭台交流。
今年在票房表现上呈现放量提升的上海电影节却依然未能摆脱前几届被普遍吐槽的混乱状况,人气与口碑之间存在明显的“冷热温差”。
据悉,今年原计划于本届上海电影节“日本电影周”展映的日本热门动画片《进击的巨人》被紧急停映。展映前几日,文化部公布38部中国禁播日本动画片名单中,这部动画榜上有名。有关部门表示,禁播因这些动画含暴力、色情、恐怖等情节,会损害公众道德准则。同时,对优酷、爱奇艺等29家播映有关影片的网站给予警告和罚款处罚。
石川认为,这就是目前本土电影节乃至本土电影所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之一。尽管审查问题不太可能靠电影节自身来解决,然而,电影与动漫分属广电总局和文化部管理的关系,使得这类动漫电影的处境比较尴尬。
除了临时跳票的人气动漫电影之外,国际大牌明星鲜有露脸的两大本土电影节也遭遇了不小的尴尬。“像戛纳、威尼斯、柏林等国际顶尖电影节,其功能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作为电影人节日,另一方面也充当巨大交易市场的作用。”石川表示。“电影节成为发行的特殊渠道,却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并未真正开放而有所制约。”
“欧美片商愿意当上海电影节是大门,但问题是上海电影节没有外片进口权,进口权都被中影公司把控,这背后就有相互制约的体制影响。”石川直言,上海电影节国际档次未能到位关键在于只是单轮驱动,市场做得还不行。
除此之外,北京上海两大电影节关于影片展映时画面虚焦、字幕翻译差、画面与字幕不符、现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也被众多参与者凶猛吐槽。对此,电影票务及文化公司蜘蛛网的创始人兼CEO杨明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些只是技术性问题,即使国际三大电影节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需要思考怎样做出中国特色的电影节才是目前的难点。
有业内人士指出,本土电影节时间周期跨度大,几千部影片要甄选、入围、数字拷贝、密钥解密、配备字幕翻译。这些工作量十分繁重,但又需要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的确是个不小的考验。不过,“即使存在这些客观理由,字幕混乱仍体现出电影节仍是其管理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的提醒。”
电影节如何拥抱商业
多年以来,在欧洲各国如火如荼的电影节早已是产业拥抱商业化的完美盛会。以戛纳电影节为例,这个地处法国南部的小城因为电影节的品牌效应,对当地酒店、旅游等就业、税收都有拉动。
而反观北上两大国际电影节,其输出效应被指仍相对有限。“中国更多是从文化角度算的是文化账,而不是经济账。上海这么大的城市,一年一千多万的电影节票房可以忽略不计。”石川表示。“目前中国影迷除了美国大片,韩日佳作可以看到的很少,应当把电影节真正做成世界各国电影的平台,让国内观众看到电影发展潮流。”
相对于上层对电影节经济价值输出的考量,各类本土企业与本土电影节的互动则在近年被迅速催生成熟。
据了解,今年上海电影节主办方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方面表示,旗下娱乐宝将作为电影节官方指定互动娱乐合作伙伴,淘宝电影也将作为电影节的官方指定售票平台。此外,娱乐宝将在未来一年用12亿-15亿投入电影行业,并希望获得50亿电影票房。
杨明秋也认为,互联网对本土电影行业渗透很多,当下网络售票的比例已超过50%。这类购票方式本身呈现的更便宜、便利的特性正是拥抱电影节的特质。然而,“电影节与互联网的结合仍不够,应当让更多网站去参与,而不是某一家企业来做。不同网站面对用户不一样,以统一标准参与进去,能使电影节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加均匀”。
此外,“在开放各大电商合作后,也可以促进未来电影节实现让更多让观众评选而不仅是评委评审的新转变。”杨明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