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投资、消费、出口、工业增加值增速都与预期的有一定的差距。不过,综合目前的各种数据看,上半年经济整体仍稳健。
根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测算,上半年经济增速目标仍为7%左右,与一季度持平。原因在于,中国服务业比重仍在继续上升,弥补了工业增速的放慢。
尽管同期消费、进出口、投资增速看起来仍然疲弱,但是考虑到全球大众商品价格下降,特别是国内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程度比去年加深,因此,去掉价格因素,消费、进出口和投资实际增速比名义增速要高。
当前就业情况良好,新增市场主体增多,一些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比如新能源汽车和电商销售行业发展良好。但是经济也有下行压力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投资、工业增速放慢,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放慢,新开工项目不足。
而投资增速放慢、新开工项目增速慢与实体经济待输血有关。2014年上半年广义货币增速余额为14.7%,2014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增速(2.3%)和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4%)之和为9.7%,差距是5个百分点。
假设2015年上半年广义货币余额增速为10.8%(1-5月数据),2015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增速(1.3%)和GDP增速(7%)之和为8.3%,则两者差距只有2.5个百分点。这显示货币政策名义上仍然稳健,但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上半年经济增长有望维持7%
按照生产法(按照产业核算GDP)的方式,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仍有望维持在7%水平。
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稳定,工业增速虽略为放缓,但是服务业继续加快。
在农业方面,根据农业部6月中旬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夏粮收获已过八成,丰收已成定局。今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总产再创新高。夏粮面积稳中略增。预计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同时,单产稳中有升。
在工业领域,考虑到今年5、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的因素,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在6.3%左右,尽管比去年同期的8.8%有所下降,但是与一季度的6.4%接近。
上半年的利好因素是服务业仍发展良好。
根据测算,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增速大致在6.3%左右,第三产业增速大致在8%左右。其中第二产业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为负数。而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可能超过14万亿元,占比将超过整个GDP一半,约超过工业增加值1万亿的水平。显示服务业比重的增加,弥补了工业的放慢。
从支出法来看,目前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也有变化。
今年1-5月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为1300多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13亿美元有所增加。从投资来看,1-5月投资增速是11.4%。预计2015年1-6月投资增速在11%左右,比去年同期的17.3%增幅明显收窄。
不过,由于今年1-5月PPI增速为-4.6%,所以实际的投资价格指数是负数,这样看来,今年上半年投资实际增速的收窄幅度没有看起来那么大。因此,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将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净出口也类似,但是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有所下降。
从收入法看,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2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比去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547.6亿元,同比下降0.8%,而去年同期利润总额增速是9.8%。1-5月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4.84%,比2014年1-5月同比增长12.84%的有所提升。这可以看出,在整个国民收入比重中,居民收入所占比例在提升,即GDP更多地转化为居民收入增长。
实体经济仍待输血
在经济整体稳定的同时,目前经济也存在分化问题。
经济的稳定主要反映在:增速稳定,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就业稳定。即全年经济的下限(就业),经济的上限(物价3%)都没突破。预计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维持在7%左右水平的同时,全年新增就业岗位为700万个左右,达到全年年度进度1000万目标的70%。实际调查失业率,可能仍在5%左右。考虑到商事制度改革后,全国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加,预计未来就业状况仍将稳定。
统计数字显示,1-4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406.6万户,同比增长13.5%;注册资本(金)7.4万亿元,增长40.3%。其中,企业123.3万户,增长26.2%,注册资本(金)6.9万亿元,增长44.9%。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下降,加上就业需求岗位增加,中国未来就业率仍将整体良好。
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产业转型中实体经济受支持偏弱,同时受资金压力的影响,很多项目难以开工形成有效投资。
今年1-5月,全国投资增速为11.4%,从累计情况看,基本上是每月1个百分点的降幅。1-5月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4787亿元,增长0.5%,预示未来一段时间投资增速仍将乏力。
而一些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商销售、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在快速增长。而目前服务业增速尽管超过了工业,不过服务业占GDP比重约在50%左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超过20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也说明,中国经济仍存在巨大的转型潜力。
目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问题仍需要引起关注。一般说来,广义货币余额增速(M2),越是大于GDP和CPI增速之和,显示财政政策越积极。
2009年12月末,M2增速为27.7%(同期GDP增速初算是8.7%,物价是-0.7%),这也就说,M2增速是GDP增速、CPI增速之和的3倍以上,显示当时货币政策处于非常宽松的状态。
2014年上半年,M2增速为14.7%,同期居民消费价格增速(2.3%)和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4%)之和为9.7%,差距是5个百分点。
假设2015年上半年广义货币余额增速为10.8%(1-5月数据),2014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增速(1.3%)和GDP增速(7%)之和为8.3%,则两者差距只有2.5个百分点。显示今年以来和去年全年的货币政策名义上仍是稳健,但是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而从狭义货币和流通货币来看2015年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34.31万亿元,同比增长4.7%,比去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91万亿元,同比增长1.8%,比去年同期降低了4.9个百分点。当月净回笼现金169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出1132亿元。这反映出实体经济的活跃度明显降低,这与广义货币投放速度达到两位数,以及市场主体以2位数增速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信心实现本年度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适当扩大财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