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当代中青年国画群体,不仅延续了长安画派美术的传统脉络,也在当代绘画的发展中,汲取了创新的养分。
近日,“新中国美术家系列——陕西省国画作品展”在陕西国画院美术馆开展。展览参展的十四位艺术家均为陕西当代国画的代表人物。在陕西的当代书画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以国家画院为主办单位的这次展览,显示了官方正统对陕西当代书画群体的支持。也是为低迷的书画行业提振士气。
尽管最近几年民间书画市场受到冲击,以西安为代表的陕西书画市场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然而,以官方画院体系为主要支撑的陕西书画,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以西安为主的陕西书画市场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根基,从画家到大众对于水墨画有着深厚的文化情感,因此,即便在市场整体萧条的当下,水墨书画艺术的藏家市场基础仍然厚实。另一方面,“长安画派”“黄土画派”这些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性群体,对当今的中青年一代的艺术仍有至深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如杨光利、石丹、李才根、杨季、范华、姜怡翔、叶华等重要中青年画家。他们的存在也是陕西当代书画市场能够持续蓬勃发展的保证。
姜怡翔、石丹二位参展画家均出自学院正统,并栖身于美术学院,他们的笔墨艺术为陈陈相因的书画界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姜怡翔:点线之中营造当代花鸟意境
在陕西当代画坛,姜怡翔是以独特的花鸟画闻名于世。他的花鸟画并不像传统花鸟那样以画面主题题材为表现中心。而是略带有抽象表现的风格,在笔墨的轻盈挥洒之间,流露出传统的文人精神。
他不是按照传统的定式表现花草禽鸟的形象。而是通过自由洒脱的笔墨,来传达画家的精神世界。如何对待传统,姜怡翔说,“我考虑如何找切入点,研究角度,从点来生发和拓展,和我的追求和情怀有关,锦上添花的事我不关心,我关心被人忽视的东西。”
姜怡翔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介乎山水和花鸟之间的中景景观。他喜欢通过面积较大的芦苇、梅花、竹子来表现景物。视角的不同,切入也不同,他的画面中并没有可以描绘的具体形象,而是通过笔墨的点线来营造一种灵动、淡雅的气氛。
在这样的画面构思之中,包含着画家对于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姜怡翔说:“我想表现一个群体,把突出的和无足轻重的元素融入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把平和、谦让的人文精神、宜居的环境诉求表达出来。”姜怡翔认为所谓“大和谐”,就是整体气氛,“相对抽象的画面,具象画面易被指引,思考受局限。而我的画因人而异,都会有不同观感。”
姜怡翔在摒弃了传统花鸟寄托情思和描绘记录功能之后,淡化了花鸟形象所带来的视觉符号的意味,在当代水墨的语境中创造出一种新颖的视觉样式。
石丹:笔墨中的生命意象
身为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著名画家石鲁的女儿,石丹曾坦言从小受到父亲在绘画方面的启发多于技法的传授。尽管,石丹是目前国内研究石鲁的权威,出版过诸多研究石鲁的文集、画册,但她的绘画风格却与父辈相去甚远。石丹说,父亲反对艺术的填鸭式教育,主张艺术要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传承。
石丹的绘画兼工带写,画面冷峻空灵,颇具现代风貌。她喜欢描绘“残荷”,将人生体验与人性思考融入画面之中。“残荷”具有浓郁的生命艺术的象征意味。石丹用大胆犀利的笔墨语言,把枯败的残荷至于飘摇的风雨之中。石丹荒寒的意境,抒发出对逝去生命的怜惜。
或许是人生经历的坎坷,石丹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无论是风华不再的“残荷”,还是类似枯荣般的景物。都体现了人生中当生命、时光不再之后的孤独、冷漠和决绝。画面中主体形象被细致的勾勒,再加以洒脱的笔墨渲染,形成独特的意象世界。
多年身居西安的石丹,对长安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她认为,西安是坐有阴性气质的城市,在这里,水墨这种偏阴性的艺术更容易生长。“我觉得把地域和女性艺术结合起来,也许这种内向型的艺术在西安是有发展空间的。”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