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质上属于心灵领域的精神生产。大千世界,万物归一。所有自然的和社会的,都须回归到心灵之境,情景交融,化合如一。无论中西,艺术史的进度都历经了万物归心的历史,先后进入现代艺术的抽象阶段。因此,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有了第一代试图将西方抽象表现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的画家。尚平君,就是其中的一位。
探求“美”本质的先行者
尚平君出生在河南内黄,父亲是一名中学校长,母亲务农。尚平君从小却显露出对于绘画异乎寻常的热爱。而恰巧他的艺术之路同步于中国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历经数次屡败屡战的高考后,他终于在1984年踏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大门,开始在油画系求学。这所享誉中国的美术学府早在杭州艺专时期即以思想解放、艺术自由而着称。读书期间,尚平君有幸聆听赵无极先生在浙美讲学,这对他日后转向抽象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此时他的创作仍以具象为主,但是尚平君已经开始了各种现代主义艺术的尝试:在他看来,美术之“美”并非千人一面,写实主义固然是美的,但抽象主义之下,对美的表现力似乎更加简单而纯粹。
尚平君所在的班级从今日来看可谓“群星荟萃”:12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获得者何红舟、中国美院多维工作室主任井士剑、知名先锋派艺术家肖鲁等许多如今中国油画界著名画家都出自于这个班级。而尚平君留给班里同学的印象可谓极其深刻,有一个例子被好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到:即他在写生课时,并不是积极学习素描造型的技巧,而是不断地思考模特给予他美的“初步印象”。一节课下来,相比其他人已经初露形态的画板,他
的画板上总是干净的只有几根线。
当年的中国油画教学,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已经有意关注西方艺术,但苏派写实依然牢牢占据着审美的基准线。然而上学期间,赵无极对于他的影响,让本就喜爱塞尚等后印象派艺术的他坚定地走向了西方表现主义之路。由此,尚平君的艺术认识在新的时代更新为一个新的知识结构,远远超越了摹仿自然
的再现主义方法论。1989年,他曾经创作过行为艺术《虚空》,而这类主题在他后来的绘画创作中不断出现。1994年至1995年,他陆续创作了《存在》、《播撒》、《空》等多幅抽象绘画。可以说,在当年对抽象艺术并不太接受的中国画坛,尚平君是一位先行者。
抽象与禅宗相辉映的图像程式
毕业后的尚平君担任过大学教师,也曾经历跨地区的工作调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绘画。在这期间,他的抽象绘画经历了从自然中提炼和概括物象到纯粹精神性表达的过程。如早期的《皖南印象》和《谁的发丝飘落在玫瑰丛中》,在画面中不难发现皖南民居和发丝的意象,只不过这些具象元素已经以符号化的简单结构参与到画面构成之中。尚平君最近两年的抽象绘画更多来自他对佛教与人生的感悟,如《光明境》、《自明自现》、《保护色》、《云里雾里》和《莲圆》。构成这些作品的是更加纯粹的绘画语言,在一层层色彩的叠压中,形成一种丰富而悠远的空间效果。
研究尚平君绘画的人,需要了解他的绘画
与他佛学精神上的联系。尚平君在自由的思考中和那个时代的很多艺术家一样曾埋头于西方和中国的哲学经典。他在短短几年中已经找到了足以令他皈依一生的精神之源,他的佛缘从此结下。他的同学,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副院长井士剑教授曾撰文写到:尚平君工作室里满满的书架上,除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康德的美学等著作之外,佛学文化成为他的心经。“人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清澈、素食、打坐使他成为了另类。
“非具象”的艺术反叛
尚平君把他的绘画定位于“非具象”风格。当然,他也并不排斥别人说他是“抽象”画家,但如果深入交流下来,你会认同他是“非具象”而非“抽象”画家。作为一名曾多年兼任国内艺术类刊物《清华美术》学术主持的画家,应该说,他有资格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定义。
对于“非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不同,也许正是喜爱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信仰佛学带给尚平君对物的双重独特感受。艺术家肖鲁对他的作品曾评价道:“尚平君的画与人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我发现尚平君作品的题目,用得最多的是一个‘空’字。如作品《空》,《空色不二》,《空山》,那似空非空、或点或线的笔触,或许是想通过这条空山之路,得到心灵的解脱。尚平君把他最深层的情感,转换为真正的空灵,而这个‘空’,是有灵魂的。”
已过不惑的尚平君,有时更愿意将这种“空”概括为自身存在的“叛逆”。上大学时,他就不愿为了毕业和考试成绩而迎合学校的教学思路,从而走向了彼时被批判的“表现主义”道路。而在其已过不惑之年后,他又因为学校评职称、摊派科研指标等俗务琐事而心力交瘁,从而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走向北漂之路。这次巨大转折,其意义或许不亚于他当年考上浙江美院。在经过8年多的蛰伏后,尚平君真正变成一名可以脱开一切“铁饭碗”保障而自谋生路的职业艺术家。脱离了大学老师的保障、同时也是解脱生活的枷锁之后,尚平君可以将其与生而来的艺术反叛精神演绎到底,使得他开始追求简单纯粹的艺术创作,可谓“如鱼得水”。
2013年是尚平君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他在成为职业艺术家后开始潜心创作第一批作品的时间,同时也是他对过往30余年“非具象”创作进行总结的年份。大器晚成的尚平君在2013年和今年分别于北京、上海举行个展,其大巧至拙的作品风格引起众多国内学者、批评家的审视,而其数十年如一日、不受外界影响、潜心于“非具象”艺术的探索感悟也赢得业界的普遍赞誉和同窗的敬佩。可以说,在这期间创作的几十件作品中,浓缩了太多尚平君对于艺术理想在其心中不断演化的色彩脉络,以及其在西方抽象与东方禅宗感悟中兼容并蓄多年的苦心修行。
尚平君曾经总结道:“对艺术本体而言,绘画不是知识的堆砌与观念的图解。绘画应是一种精神的修为和心性的光耀。”绘画是尚平君的志业,信仰是他的心业,抽象艺术是他的言语。对他来说,也许“艺术首先要感动人,最后还是要感动人”,这句肺腑之言,将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