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黑胶的逆袭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于斐 2015-09-14 08:21: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快与慢,是这个时代躲不开的矛盾命题,“过去”与“未来”则以一种和谐亦荒诞的方式共存。风口上的人在说改变世界,然而当我们以各种形式遭遇过各种百年不遇时,顺应潮流的人已机敏地意识到:复古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是小众需求这么简单了。

彭博社商业周刊近期访问了位于美国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的美国国家音响公司(NAC),公司在2014年的卡式磁带产量超过1000万,是公司成立46年以来最好的一年,而且依然沿用20世纪70年代的设备进行生产。公司表示2015年的销量相比较去年同期再增长20%,公司目前和索尼音乐娱乐和环球音乐集团都有着紧密的合作。NAC现任总裁Susie Brown向彭博社商业周刊透露:“你可以认为我们的经营模式非常的固执和愚蠢,但我们就是这样固执地想要不断刷新我们的产量和销量。2015年就看我们的成绩吧。”更有意思的是,NAC依然使用1970年代的生产线,这些古老的设备历久弥新,2014年产量为1000万。

9月4日,BBC的一则报道调查了黑胶唱片在最近两年的成绩。目前全世界黑胶唱片的销量创下自1997年以来的新高。2013年,美国销售了460万张黑胶唱片,是5年前的近5倍。英国销售了38.9万张黑胶唱片专辑,增幅为50%。据行业统计,全球黑胶唱片销售额总计达1.71亿美元,而5年前只有5500万美元。“这样的销售额对于动辄估值几百亿的独角兽公司来说显然不算什么,但这并不妨碍持续升温的黑胶热。”有报道称,一些企业主在德国四处寻找老式黑胶唱片制作机器的故事:“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这些废弃的唱片压制机器的所有者逐渐意识到他们可以提高要价,于是这种机器的价格开始暴涨。”

调查说,购买黑胶唱片的人群里,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三分之一。而且——“黑胶唱片的魅力似乎并不限于拥有唱片机的人——3.7%的被调查者称他们虽然买了唱片,但是并没有唱片机。”根据个人经验,一部分黑胶大概是被用作了装修耗材,但是流金岁月的魅力亦难以抵挡。CD,MP3改变了一个产业,却不能让我们割舍对唱针划过胶片的迷恋。技术有时候在情怀面前的确不堪一击。所以,“唯改变论者”往往妄谈颠覆,却不愿意承认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一种选择,仅此而已。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电子书。

亚马逊在2007年11月19日发布了Kindle的第一代,第一批库存五个小时内被抢光。从那个时候开始,亚马逊和世界上许多电子书销售平台一起,开拓出一片新的电子书阅读市场,2010年的ipad出现之后,苹果也开始分蛋糕。所有人都以为纸书的彻底消亡只是一个世纪问题。

起初的几年,这个市场爆炸式增长,到2013年,美国电子书销售额占图书总销量达到28%的高峰。自此,这个市场的增速显著放缓,2014年,增长率只有3.8%。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没有电子阅读器要完全替代纸质书的迹象。

纸张不会消失的一个更有利的佐证是笔记本的复兴。尽管这些年有了种种APP帮我们做笔记,所有的日程都可以电子化记录,但商务笔记本品牌“moleskine”也成就于同一时期。成功的营销之外,这个品牌成功的原因不过是:在无聊的会议上,我们还是更愿意在纸上涂涂画画,智能手机对于纷繁的思绪来说实在太系统了。所以,多年过去了,苹果最终还是给我们配了一支笔。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