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每年8月末到11月被约定俗成地称为“文学回归季”(la rentréelittéraire)。这一说法出处何在,法国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哲学家欧内斯特·勒南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其历史可上溯至1880年。也有学者通过出版物考证,发现直到1936年,《费加罗报》的一篇文章才首次在括号中提及“文学季”。这种种学术争论背后,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时至今日,“文学回归季”已成为今日法国出版界最重要的黄金时段。短短两个月间,各类新书潮水般涌入市场,书商在实体和网络书店的方寸之间展开激烈的宣传攻势,争分夺秒地为重点图书创造口碑,以期在年末销售的收官之战中取得好成绩。各路文学奖项潜在争夺者亦惴惴不安地等待学院派与读者的检验,随着9月上旬龚古尔第一批入围名单的公布,这一竞争随即进入白热化阶段。今年,敏感的法国媒体和文化观察家们发现 “文学回归季”似乎较往年提前不少,在8月中旬的时候,就有新小说打着“回归季”的旗号出现在书店中,在度假的法国人尚未从乡野、海滩归来之时抢占先机。
事实上,早在二十多年前,心急的书商们就已经心照不宣地将“文学回归季”从9月提前至8月末。2006年时,法国出版界大佬克劳德·杜朗提议将每年“文学季”固定在6月上旬。多年的传统当然无法在瞬间改变,不过最近四五年,出版社还是悄悄地在8月中旬就开始了他们的秋季发行工作。有人猜测今年“文学季”再度提前,是为了避免和两部现象级的小说——《五十度灰·第四部》及“千禧年系列三部曲”续集——撞车。不过出版界从业人员否认了这个说法,因为法国文学和欧美畅销小说的潜在读者群并不重合。然而,“文学季”日程的更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考虑到今年秋季,光是登记出版的文学新书就多达589种,部分作品提前上市以避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新书,尤其是文学出版物如果赶在大潮来临之前早早问世,增加市场曝光率不说,作品也能更早地到达各类文学奖的评委手中。毕竟,在出版业并不景气的当下,传统纸质书的销量受到极大的制约,如果能在颁奖季拔得头筹,带着奖项的光环在市场上拼杀,自然是作者和出版社都愿意看到的景象。“文学季”的提前也预示着一年一度的“颁奖季”在9月就已拉开帷幕。近日,龚古尔奖评审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入围名单。这份名单共包括十五部小说,其中克里斯蒂安·安格(Christine Angot)的《不可能的恋人》(Un Amour Impossible)、西蒙·利贝拉蒂(Simon Liberati)的《伊娃》(Eva)等呼声很高的作品都是“文学回归季”提前的直接受益者。
克里斯蒂安·安格在法国小说界从来都是争议性的人物。1999年,她在小说《乱伦》(L’Inceste)中描绘自己与父亲的不伦之情,引来巨大的口舌纷扰。十三年后,她在《一周假期》(Une Semaine de Vacances)用冷酷的笔调往事重提。新作《不可能的恋人》同样来自家庭记忆,讲述其父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相遇与弃离,一经问世,评论界一阵骚动,不过为其笔触所折服者居多。西蒙·利贝拉蒂同样在这个夏天闹出了不小的动静。《伊娃》是他以妻子伊娃·尤内斯库为原型创作的小说,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从我的爱人伊娃那里汲取灵感,写成一本名为《伊娃》的书”。熟悉法国电影的人对伊娃·尤内斯库也许并不陌生。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出道的童星,伊娃十一岁就在罗曼·波兰斯基的《怪房客》中出镜,路易·马勒拍摄于1978年的《艳娃传》也以她为原型。此后在文艺圈经历种种坎坷沉浮,2011年首度执镜《我的小公主》,将自己的经历搬上银幕。
《伊娃》是一部特殊的小说,作者与写作对象亲密的关系,使得这部小说几乎可以被看成是一部名人传记,彼时巴黎文艺圈的种种八卦更是因此而蒙上了私人的暧昧色彩。西蒙·利贝拉蒂将妻子描绘为“在巴黎黑夜中迷失了十三年的小女孩”,并用大量篇幅叙述她与母亲的那场漫长的官司、与时尚设计师克里斯蒂·鲁布提伟大的友谊,当然更少不了抒发自己对妻子无比的爱怜。大量的细节描写甚至让其他当事人倍感不适,伊娃的母亲更是跳到台前,指责西蒙·利贝拉蒂曝光了自己的隐私,要求他删除书中的部分段落。不过,《伊娃》在书评人那里收获了满满赞誉,被认为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
其余入围龚古尔首批名单的作品还包括阿兰·马班库(Alain Mabanckou)的《小辣椒》(Petit Piment)、布瓦连·桑萨(Boualem Sansal)的《2084》、艾迪·卡杜尔(Hédi Kaddour)的《优势》(Les Prépondérants)以及马蒂亚斯·埃纳尔(Mathias Enard)《指北针》(Boussole)等。今年非洲裔作家表现出色,有关非洲题材的作品也频频现身,非洲势力的崛起,值得关注。龚古尔奖评委会还将分别于10月6日与27日公布两批入围名单,该奖项的最终归属将于11月3日揭晓。(编辑 李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