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市政与民生“小基建”将成为新投资重点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宇嘉 2015-09-25 08:18:5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大基建”服务于全国人口和资源流动,而“小基建”则是服务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消费。扩大“小基建”投资的比例,一方面可挖掘消费潜力、实现消费升级,为“稳增长”和经济转型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消费增长和升级也能提高人口在城市的集聚能力。

数据显示,基建投资业已发力,并将成为未来“稳增长”的引擎。但经过2008年以来数轮投资,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大基建”在全国布局已接近尾声,继续大规模上项目存在地方债务、金融风险和产能过剩“三大制约”。中央近期对扩大政府投资的一系列动作和表态,非常强调“精准发力”,由此,兼具“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增后劲”效应的市政设施(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停车场等)和民生项目(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等“小基建”或将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

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铁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地区;据规划,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在中西部还有发展空间,但在“铁公基”国土平均覆盖密度超过美国的情况下,再加上中西部人口集聚能力不足、地方财力受限、项目前期“沉没成本”大或恶化债务和金融风险, PPP推进中私人投资意愿不足,中西部“大基建”不太可能继续大开大合地推进。

近年来,成本低廉这个中国制造最大优势在快速褪去,周其仁教授研究的结论是,中美制造业成本之比已接近1:1。同时,发达国家重拾制造业、新兴国家分流了外需,因而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战略“由外(需)到内(需)”是趋势所逼。在城市化推进的背景下,内需中的“大基建”投资需求还有空间,比如轨道交通、快速干线等。只是,经过2004至2014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占基建投资的比重超过40%(2014年占比甚至达到57%)的超高速增长后,“大基建”未来只能保持稳定,“小基建”投资将是未来夯实内需的主力。

目前我国中产阶层人数占全球的16%,但消费仅占全球消费的7.2%。去年底,我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消费并没有出现发达国家在这一水平下的爆发性增长,原因之一就在于消费基础设施不足,消费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但凡去过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国人,都有切身的体会,无论是日常餐饮或购物消费,还是旅游消费,消费价格和成本,那些国家都比我国低很多,消费基础设施的差异是重要原因。

完善的消费基础设施是一项综合体系或系统工程,包括较低成本的物流运输、较低租金的店铺、较低资费的宽带、舒适的生活消费环境、完善的消费公共设施(如教育和医疗)等硬件设施;也包括诸如较低的水电费、政府税费、融资费用、消费维权费用等软件设施;还包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消费成本之所以高,就因为消费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中间环节多、成本叠加高。近年来,互联网之所以在我国消费领域发展如此迅速,对传统消费领域冲击那么大,就在于其消除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消费成本。而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消费并没见爆发性增长,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传统消费渠道并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环节多、成本高的问题。

收入越高的人,必选消费增加的倾向就越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未来消费潜力就在于城市低收入人群和2.7亿城市新移民,这两者占城市总人口一半以上。据中金公司的调研,食品、房租和衣着三项消费,占了这些人群收入的60%;人情交际、旅游和教育等三项升级消费占比均在6%-8%之间;如果收入增长,84.3%的受访农民工表示会愿意多存款。另外,无论在大中小城市,中低端消费场所往往人满为患,而高档消费场所相对冷清。可见,在收入水平难以台阶式上升的情况下,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最能提升这部分人群的消费倾向。

从硬件建设的角度看,完善消费基础设施,主要是扩大“小基建”投资比例。首先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如地下管网、空气和水环境治理、燃气热力供给、通信设施等;其次是完善民生设施,比如保障性住房全覆盖、教育医疗机构全覆盖、公共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老城区之间、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之间,所有这些“小基建”项目,都要按照城市标准实现均等化供给。

扩大“小基建”投资的比例,一方面可挖掘消费潜力、实现消费升级,让近年来不温不火的消费再上一个台阶,为“稳增长”和经济转型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消费增长和升级也能提高人口在城市的集聚能力。“小基建”投资比例扩大后,城市生活和消费环境改善、成本降低,城市人居环境的吸引力提升,外来人口就更愿意将收入以消费的形式(不管是日常消费,还是住房或子女教育消费)释放在城市,而不是以存款的形式回流到乡下。

据中金公司的调研,城市低收入人群和新移民最想实现的消费愿望,居于前两位的是买房和提高家庭日常消费水平,占比分别为28.9%和26.8%。而在收入增加后最需要增加的三项日常消费中,衣物、食品和家电家具排在前三位,占比分别为55.2%、51.7%、38.1%。因此,“小基建”投资在降低城市生活消费成本后,将激发城市居民购房需求,这也意味着城市集聚能力在提升。

城市集聚能力提升,一方面将通过规模效应,极大地降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分摊的成本,另一方面,城市集聚能力的提升,也将通过产业和就业不断细化分工及需求差异化的效应,增加多样性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这两方面的效应,反过来又将增加城市对于产业和人口的吸附能力,促使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如此,城市未来“大基建”和“小基建”建设资金来源、成本分摊就更有保障,建设和管理也更精细化。

(作者系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