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小像
周杰,1988年出生于四川,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自2009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家群展,并在今年9月在北京名泰空间举办首次个展。
他的绘画在抽象与具象间建立了一种视觉关系,让观者耳目一新。最近两年推出的新作,迅速受到多家机构的关注,并拥有了一定的藏家群体。
初秋,北京的名泰空间,周杰风尘仆仆地从重庆赶来,参加自己在北京的首个个展的开幕。自前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以来,他还没怎么出过远门,更多的是在学校为优秀毕业生提供的工作室里画画。
对于1988年出生的他来说,在这样年轻的时候就被机构发现、选中、力推,是幸运的。最近他在北京青年艺术100的海选中脱颖而出,被多家机构看中,并在很短时间内拥有了一批忠实藏家,未来充满光明。这次的展览是他多年创作的一次总结。作品画面从复杂到单纯,从有形到无形,他的创作技法越发纯熟,思路愈发清晰。
逆反绘画
从2012年开始,周杰开始尝试一种主动减少绘画材料的画法,力图对画面图像进行消解,视觉形象变得似是而非。他告诉记者,“我最初的关注点在于:无论什么材料和媒介的绘画,基本上都是在画面上不断地叠加媒材。于是我将颜料平涂在基底上,再‘刮’出画面,以此逆反绘画的过程,减少绘画材料,将实体的图像解构,经过组织之后重构为一种陌生的视觉经验。”
这种陌生感来源于这些被“刮”出的线条,它们具有丰富的层次,且富于韵律。而在他看来,这些线条处于并未完结的状态中,它们不断变化着,组成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图案,或是各自为政,让画面图像变得既不那么一目了然又非含混不知所指。“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既捉摸不定又清晰可辨,既犹豫未决又明确无误的状态。”似乎是周杰喜欢的一种绘画状态。这在他的作品系列《我们到哪里去?》、《-∞》中一直延续着。
2013年,他开始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到语言本身,从作画的过程、颜料与基底的空间层次关系中寻找新的可能性。由此,丰富了绘画中“减少”的语意:材料的减少、视觉刺激的减弱、无色差与图像的消解,这让他的作品变得更加纯粹。灰色、青色、橙黄色等等,都成为画面的唯一色彩。在这些单纯的画面组成中,周杰仍然在探索一种视觉形象的蜕变,从有形到无形,从有像到无像。
负无穷的世界
作品《- ∞》系列是周杰以数学符号为题,题目中的符号意为负无穷,表示比任何一个数字都小的数值。周杰用无限小、无终级的这种概念,来表达“减少视觉对比,将色彩冲突和形象尽可能地减弱”的绘画理念。同时,他对画面做细微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到绘画的本质。反省当代绘画中,因为图像而纠结的欲望和感官刺激,让绘画回归宁静与本真。
周杰的近期作品中,采用了浓淡不同的黑色营造出素色的氛围。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自己的绘画愈发的纯粹和简单,是想表达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愈发沉醉于感官快感,而他想用愈发纯粹的方式提示观众,“色只是存在的一种表象,彩,是一种绚丽的繁华。”
在周杰看来,黑色即是无色,是一种朴素的心境,不以色彩来取悦于人,是心安定下来的内观,不是去征服与对抗,而是一种淡然的相望。它有一种强大能量和氛围,这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周杰在这样的作品中,尽量减弱画家自己的主观意志,通过“减少”和重复动作,如修行般用作画的行动,从绘画的体验逐渐进入静思的状态,实现对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观照和唤醒。
从画面效果来看,周杰的新作品在厚涂的颜料上刮出浅浅的痕迹,制造出一种视觉上微立体的感觉,从而带来了一种观看的不确定性和更宽广的解读空间;同时,无色差的颜料与基底消解了色彩的对抗,进一步拓展了这两个空间层次之间的可能性。作画的行动似乎如行者般用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土地,语言的重复如同禅意的内心笔迹,将日常行为模式化、重复化、手工化,用这种静默的实践方式实现对当下追名逐利、急于求成、性情浮躁的价值观的对抗与消解。此时,痕迹就超越了单纯的绘画语言,折射出心灵的痕迹,一种禅意的内心笔迹。